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老师谈诗”第20讲:诗作喻体的选择

(2007-06-03 04:42:03)
标签:

诗歌讲座

比喻

修辞

喻体选择

阅读

鉴赏

分类: 文学品评

“谭老师谈诗”第20讲:

诗作喻体的选择

谭汝为


(一)

    亚里斯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仲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美妙的比喻是人类思维的智慧闪光,是语言艺术绽开的艳丽花朵。用物喻人,例证殊多,兹不赘论;以人喻物,较为少见,但常呈现出奇思异趣。首先请读以下几首以人物为喻体咏花的诗作:

清香疏影独踟蹰,脉脉黄昏思有余;

恰似新寡后,不施脂粉嫁相知。

(曹毅之《咏梅》)

    溪杏山桃欲占新,高梅放蕊尚娇春;

    额黄映日明飞燕,肌粉含风冷太真

(王安石《次韵徐仲元咏梅》)

    腻于琼粉白于脂,京兆夫人未画眉;

    静婉舞偷将动处,西施颦效未开时。

(皮日休《咏白莲》)

    暮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

    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

(何希尧《海棠》)

    以上各首诗都是以美女(卓文君、赵飞燕、杨玉环、西施、阿娇等)为喻体来比喻花卉的各种娇艳的姿态。以美男子为喻体比喻花卉的诗句较少,却惹人注目。请看:

    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

    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薰炉更换香。

(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

    此处“谢郎”指南朝刘宋右卫将军谢庄,《宋书·符瑞志》载:元旦降雪,谢庄下殿时大雪落满衣上,君臣都认为是吉瑞之兆。“荀令”指三国魏尚书令荀彧,《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三日香气不散。用这两个典故喻譬早梅初开时的色泽和香气。

    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醿》)

    这首咏酴醿花的诗以美男子何晏比喻花色洁白,以荀彧留香比喻它的芬芳。在一首诗里兼用美女俊男比喻花卉的,请看以下两例:

    锦帏初卷夫人,绣被犹堆越鄂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薰。

(李商隐《牡丹》)

    首先用卫灵公夫人南子在锦帏中比喻妍丽盛开的牡丹,又用越鄂君以绣被拥覆越女比喻含含苞待放的花蕾;然后以晋代石崇用蜡烛代替柴火比喻牡丹的光彩,以荀彧不必用香炉熏香比喻牡丹的浓香。

    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

(彭渊才《海棠》)

    以杨贵妃出浴时的艳丽,比喻海棠的娇美;用何晏食热汤饼出汗而面容更加洁白,比喻其色白。两首诗例皆以皆以俊男靓女兼比海棠的姿色,且借助典故喻花,典雅工丽,文采斐然。

(二)

     一个比喻的文野高下或是否精当巧妙,关键在于喻体的选择。它应避开老生常谈,而以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为尚。修辞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以聪敏的心灵抓住常人意想不到的意象,去创造新的比喻。例如:

    不厌垅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

    幽深真似离骚句,枯健犹如贾岛诗

(徐玑《梅》)

    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但这首诗却是“以人喻花”的佳作之一。诗人用《离骚》比喻梅花的幽深孤峭,用贾岛诗作比喻疏梅的枯瘦健劲。

    新奇的比喻完全依仗想象力的大胆,正如黑格尔所言:“想象力在碰见一种对象(一个感性事物,一个确定的情境或一个普遍意义)时,在就这种对象进行工作之中,显示出一种能力,能把外表上相隔很远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摄取最丰富多彩的东西为这独一的内容服务,并且通过心灵的工作,把一个五光十色的现象世界联系到既定的题材上去,这种塑造形象,通过巧妙的联系和配合把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联结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般的想象力,它也就是显喻的根由。(《美学》第二卷)

“梅花”和《离骚》、“贾岛诗”等,确实是相隔很远的不伦不类的两类事物,但一经诗人用比喻相连接,则“若合符契”,“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了。

(三)

    本文第一部分所引例句都是以人喻花的佳作,但其喻体如“飞燕西施”“文君子建”之类仍未能脱离“鲜花—美人”的窠臼。以美人喻花,着眼于花之艳丽动人,重在对本体外在因素的描摹之上,即便涉及“花”与“人”的风姿神态,但突出的只是观感价值。前文第二部分所引例句却独辟蹊径地借助创作思维的情感和想象把貌似不伦不类的本体和喻体(如“鲜花——《离骚》《史记》”等)结合起来,对花的内在情境因素和象征意义,进行描摹与烘托,用以虚喻实的手法突出其情感价值。正因如此,这些诗句借比喻构成的意境具有一种令人振奋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修辞是什么?修辞是个薄情郎,生情就是喜新厌旧,嗜‘美’成癖。所以,唯有创新,庶几近之。(《修辞美学·自序》)

    如把这段话中的“修辞”改为“比喻”,也很适合。怎样才能使比喻更新颖呢?根据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就要尽量拉大喻体和本体的距离,就是说:选择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越新颖(钱仲书《七缀集》)。喻体和本体的距离越大,比喻的效果就愈显著,给予人的审美愉悦也就愈大,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比喻的运用一要创新,二要尽量远取譬(即从与本体毫无关连的远距离去寻觅喻体),只有这样才能出人意外,新奇脱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