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讲座比喻象征修辞诗歌灵魂创作鉴赏 |
分类: 文学品评 |
“谭老师谈诗”第19讲:
比喻象征,诗的灵魂
谭汝为
愁苦如一川烟草,无边无垠;又似满城风絮,触目皆是;还像黄梅细雨,绵绵不绝。以上诗句都用比喻将心境物化,把无形的愁苦化为具体的物象,极大地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用美女西施的绰约风姿为西湖的水光山影添色增彩。
李贺摹写箜篌妙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把无形的乐声比喻成种种神奇的物象与声响,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真是想落天外,妙喻绝伦了!
再请欣赏宋人吕本中《采桑子》:
词作以一女子口吻,写出她对常年在外,宦海漂泊的丈夫的深切思念。用同一喻体(江楼月)的不同侧面去比喻同一本体(君),真切而巧妙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盼待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热切愿望。
用潇洒卓荦的谢家子弟比喻群山的峻拔气势,用倜傥儒雅的司马相如比喻山峰的雄奇意态,用太史公雄深雅健的文笔风格比喻灵山的宏伟气度,比喻之奇,涉笔之妙,令人击节!
还有一种通首用比喻手法,借物托意,拟物寄意的诗(即“比体诗”),其突出特点是全诗具有象征意义,发人深思。
如曾巩《咏柳》:
这是那种得志便猖狂的势力小人的写照;
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用春兰秋桂象征贤人君子的高风亮节;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象征着诗人扶善锄恶的鲜明爱憎;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象征着长安当局对人才的践踏与诗人对此的愤恨之情;
郑思肖《画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是诗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写照;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抒写了诗人坚贞不渝,保持操守的志向;
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
这哪里还是写竹,简直就是郑板桥傲岸不羁的性格与人品的自我写照!这类“比体诗”都是巧妙地借吟咏外物,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憎情感,达到物我两契的至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