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义探幽词义歧义语境制约误解 |
分类: 词义探幽 |
话说 词义与歧义
谭汝为
词义关系不同,可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
1)“开刀的”可指施事者,即主刀医生;
2)“开刀的”又可指受事者,即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
再如“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1)“这个人”可指施事者,意为:他不认识(这里的)任何人;
2)“这个人”又可指受事者,意为:(在这里)谁都不认识他。
词义指向不同,也可引起歧义。
例如“他在车厢上贴标语”,这句话可有两种理解:
1)他(上了火车),在车厢里贴标语。
2)他(进了车站),把标语贴在火车车厢上。
再如:“老黄有一个读研究生的儿子,很骄傲。”亦有两解:
1)主语是“老黄”,很骄傲(自豪)。
2)主语是“儿子”,很骄傲(自满)。
词类不同,也可能引起歧义。
例如“饭不热了。”
1)如“热”是动词,就是“加热”的意思,表示:不必加热了;
2)如“热”是形容词,就是“热乎”的意思,表示:饭已凉了。
再如“这篇文章你给我看看。”关键在于“给”属于何种词类。
1)如“给”是动词,就是“交付”“交与”的意思,表示:请你把这篇文章交与我,让我看看;
2)如“给”是介词,就是“为”的意思,表示:(我写了一篇文章,)请你为我看看。
一般说来,汉语的歧义现象虽较普遍,但在语境的制约下还不至于产生误解;但如掉以轻心,也可能给交际带来困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