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义探幽牺牲刨根问底谈天说地 |
分类: 词义探幽 |
刨根问底 说“牺牲”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某地一党员干部在公家招待宴会上陪酒,因饮酒过度,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死亡。最后整成个“因公死亡”,很不错啦!可家属还是不依不饶,非要求“因公牺牲、追认烈士”不可。烈士不是倒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却在推杯换盏中“牺牲”了,不是很滑稽嘛!
不过“牺牲”这个词儿的产生,还真跟吃喝有关。“您了不知道?那好,我说说,你听听。——”(用相声《八扇屏》的话说)
在想当初——古汉语“牺”和“牲”是两个名词性语素。“牺”指宰杀后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正的牲畜。《尚书》:“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意为:现在殷地的老百姓盗窃祭祀的牲畜贡品。“牲”泛指宰杀后供祭祀和食用的牲畜。《周礼》:“食用六谷,膳用六牲”。所谓“六牲”,就是“六畜”,即《三字经》所说的“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郑玄注释《周礼》说:“六畜,六牲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这个注释指明了“畜”和“牲”的区别:牲畜在饲养时,叫“畜”,而宰杀后供祭祀和食用时叫“牲”。
其实,具体的六畜和人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马为交通工具可负重致远,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犬可看门守夜,三者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至于猪、羊和鸡,则主要供人作为肉食的原料。当然牛肉和狗肉也可供食用,但在正常情况下,马肉是不能吃的。六畜中可供食用的牛、羊、猪、狗、鸡被称为五牲,其中用于祭祀的牛、羊、猪最为重要,被称为三牲。
“牺”“牲”两个语素合成一个词,在古代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纯色全体(即保持整体不予分割)的牲畜,就是宰杀之后的整牛、整羊和整猪。《左传·曹刿论战》中郑庄公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意为: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器丝绸,我不敢以少报多,必定向神灵和祖先说实话。《三国演义》三十六回,当军师徐庶因母亲被曹操囚禁而被迫离开主公刘备之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徐庶亲自跑到诸葛亮那里进行劝说落实。诸葛亮听了徐庶的话,很不高兴地说:“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意为:你徐庶是把我当成供祭祀的牛羊猪了吧?
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古人宰杀了牛羊猪,用“牺牲”来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和敬畏,这种举动在古人看来是为了神灵(实际是一种信仰)而舍弃、捐弃重要财物的一种崇高的行为。后把“牺牲”这个词引申成——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伟大的目标而舍弃生命,如:“流血牺牲”“为国牺牲”等。
再后来,也指为国为公而舍弃财物、时间或利益,如“牺牲休息时间抢修机车”“顾全大局,不惜牺牲局部的利益”等。应着重说明,古汉语的“牺牲”是名词,而引申为现代新义之后,“牺牲”的词性就演变为动词了。
但不管词性、词义怎么变,“牺牲”这个词儿,也落不到文章开头那位喝酒喝死了的干部头上。您说是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