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品评 |
诗歌的“寓问于答”
所谓“寓问于答”,其实就是“答而不问”。从生活常理上体味,“问而不答”还讲得通,但岂有“只答不问”之理?人家并没有问你,你却絮叨不停地去回答,岂不成了神经病?但是从诗歌艺术角度上去分析,“只问不答”不愧为洗炼而隽永的一种手法。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请看唐人贾岛的《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经过体味,对其语义分析,可将省略的问话内容补充进去,就成为几问几答的对话了:
诗人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问:上哪儿采药?
童子答:就在这座山上。
诗人问:究竟在哪块地方?
童子答:山那么高,云雾又那么浓,具体在哪儿,我也搞不清。
但如将上面这段对话都写入诗中,则叠床架屋,词肥义瘠,令人生厌了。再如李清照《如梦令》也运用了这种藏问于答的手法,请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在清晨起床时,向站在窗前启户卷帘的侍女发问,粗心的侍女却漫不经心地回答说:“院里的海棠花还照旧开着。”问话内容被省略了,但从答话中可以想见。
杜甫在《石壕吏》中,也将“夜捉人”的石壕吏在抓丁拉伕时的问话内容全部省略了。老妇人面对着横暴的差吏,是在其吹胡子瞪眼的逼问下,悲苦啼哭着“前致词”的。老妇人致词为13句,从儿子说到孙子,从媳妇谈到自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根据诗的内容分析推导,二人对话应为:
吏: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去了?快说!
妇:“三男邺城戌,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别罗唆!家里还有别的人吗?快把人交出来!
妇:“室中更无人。”
吏:胡说!,屋里怎么有孩子的哭声?
妇:“唯有乳下孙。”
吏:快把你的儿媳妇交出来!
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反正你家得出一个人上前线去。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杜甫在这首叙事诗中并没有采用这种吏问妇答的散文句式。因为这种生活化的回答冗长拖沓,与诗的语言特点相悖。诗人明写老妇致词作答,暗写差吏多次逼问,以明带暗,寓问于答,意简意繁,蕴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