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品评 |
诗歌的“问而不答”
谭汝为
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
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
(李端《逢王泌自东京至》)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皇甫冉《问李二司直》)
衰宗多子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栽?
径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以上四例,王绩之作提问最详,巨细不遗;王维之作发问最简,只写一句。孰优孰劣,因与本文题皆无涉,故不置论。但四例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所问内容都为故乡花草景物,而无一语涉及家人、家事;二是只写问话而不写答话。究其原因,首先,因受诗的篇幅限制,很难容纳答话内容;其次,如句句据实回答,只能造成内容拖沓、句式呆板,且易使诗的韵味削减甚至丧失。只写问而不写答,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生发和艺术再创造的充分余地。
通篇以问辞构成同样题材的典型作品是清人万树写的《贺新凉》词:
汝到园中否?
问葵花向来铺绿,今全红否?
种柳塘边应芽发,桃实树冬活否?
青笋箨褪苍龙否?
手植盆荷钱叶小,已高擎碧玉芳筒否?
曾绿遍芳丛否?
书笺为寄村翁否?
乞文章,茅峰道士,返茅峰否?
舍北人家樵苏者,远斫南山松否?
堤上路,尚营工否?
是处秧青都是浪,我邻家布谷还同否?
曾有雨、有风否?
全词通押一“否”字为韵,属于福唐独木桥体。连珠炮般地连续提出12个问题,先问园中花卉草木,再问园外邻舍景致,问得细致真切,不惮其烦。对此类诗作的语义分析必须与形象思维的鉴赏相融合,去设想省略掉的答句内容。其实从问句中,小园绰约风貌已历历呈于读者目前了,在作品中根本无须写答话,一写则读之索然矣!——以上所谈,就是“问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