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子曰:“孝就是让父母做自己!”

标签:
论语孔子孝做自己文化 |
分类: 论语新解 |
中国人重视孝道,孔子在《论语》里更谈了很多他对“孝”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孝”固然是应该提倡的传统美德,但有些古老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多谈反而让人心生反感;其实,那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去谈,如何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
关于“孝”,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过一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父母不是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即可,这样的“奉养”跟养犬马或宠物没有什么差别,重要的是要能对父母“敬”。
这个“敬”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常被认为是“恭敬”,甚至是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但这个解释太狭隘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敬”最恰当的含义是“尊重”,譬如我们说“敬业”,意思就是“尊重你的工作”,所以“敬父母”应该是“尊重父母”。那要尊重父母的什么呢?除了尊重父母的隐私和癖好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了。
国人讲究孝道,几乎每个人──特别是贫苦出身者,在有了一点成就后,都想好好孝顺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但怎么个孝顺法呢?除了让父母吃好穿好,到各地去旅游外,很多人更想要丰富和提升父母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摆脱过去的贫苦寒伧,多多接触高雅而有品味的东西。用意当然是很好,但恐怕要先弄清楚,你觉得“高雅”的东西或活动,是否就是父母真正喜欢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事业有成后,就出钱让母亲去学插花,也经常带父亲去听音乐会。父母起先还有点兴致,但慢慢的,母亲就说插花后她变得腰酸背痛,而父亲也老是在音乐会上打瞌睡。后来,父亲似乎忍不住了,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出于一片孝心。但我一直想告诉你,我喜欢的其实是看京戏,而不是听音乐会。还有你妈妈说她喜欢养鸡,不喜欢插花。”
每个人的好恶不同,自己认为高雅和有品味的活动,对父母可能是一种折磨。希望父母照自己的意思生活,更是自私而非孝顺。让父母亲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种菜、养鸡、看京戏都无伤大雅,但如果父母有的是不好的、甚至会危害身心的癖好呢?对此,孔子另外说了一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意思是如果父母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但父母若不听劝,还是要加以“尊重”(敬)。“不违”并非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不敢违逆,而是“尊重”父母,顺着他们的意思。
譬如父亲抽烟抽得很凶时,你当然要提醒他抽烟有害健康,劝他不要再抽烟。但如果父亲不听,照抽不误,那怎么办?难道要强押他去参加戒烟班、从此不理他甚至将他赶出家门吗?“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是说你要尊重父母的看法,不要逼他们接受你的观点,更不要心存怨怼。
由此可知,“尊重”父母才是孔子所说“孝”的核心要义。而“敬”或“尊重”,用现代的流行用语来说,就是让父母“做自己”。所以,孔子是劝我们要让父母“做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观念与说法一点也不死板或落伍,反而相当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