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今说】朱铭“若拙”,曾国藩“求缺”

(2016-09-30 08:36:34)
标签:

老子

朱铭

曾国藩

大巧若拙

大成若缺

分类: 老子今说
【老子今说】朱铭“若拙”,曾国藩“求缺”

  台湾雕刻大师朱铭的作品,一看就让人觉得很有特色。不只人物造型(特别是太极系列),还有他的艺术风格,都饱含浓厚的中国元素,很自然地让人想起老子,因为它们就是老子所说“大巧若拙”的具体呈现。

 

  朱铭是学徒出身,十五岁就学习传统的庙宇雕刻与绘画,讲究的是小巧精致。但后来想更上层楼而拜杨英风为师,开始踏上自我创作之路,从乡土系列、太极系列到人间系列,他的境界越来越高,而风格也越来越粗简拙朴,不只是“大巧若拙”,同时也有“大成若缺”、“大辩若讷”的味道。

 

  在《道德经》里出现好几个“大‘正’若‘反’”,除了上列三个,还有“大直若屈”、“大盈若冲”、“大白若辱”等,而大家最熟悉的“大智若愚”虽非老子所言,但显然也是在套用他的观念。它们在反映一种特殊的思维与领悟:

  人在很多方面原本都是拙、缺、讷、屈、冲、辱、愚的(也就是较低层次的反),为了提升自我,而朝巧、成、辩、直、盈、白、智的目标(较高层次的正)迈进;但一个真正成就大目标、有大领会的人,他又会反璞归真、“复命归根”,再回到类似原先的模样(反),但那只是外表上的“若”(好像),在本质上已是更高的境界。

 

  这种由反到正然后又由正到反,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老子的思维特色,实际上已经深入文化生命体,而成为一种特殊的中国元素。

  

  但大家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要如何区分“大巧若拙”与“大拙若巧”、“大智若愚”与“大愚若智”?老子并未提及,我想关键在于当事者是否曾经巧过、智过?如果有,那么他现在的拙与愚,也许就是大巧与大智的表现;如果没有,那么他可能只是真的拙与愚。

 

【老子今说】朱铭“若拙”,曾国藩“求缺”
 

  曾国藩晚年将他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因为他早已功成名就过,所以这是他“大成若缺”的表现;但如果一个毛头小子一事无成,年纪轻轻就搞个“求缺斋”,那就是在装模作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