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今说】第三局 欲望当头:回复自然的真实饱满

(2016-01-20 08:19:13)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欲望

人生

无为

分类: 老子今说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名,方能使人不起争心。不看重难得的珍宝,才能使人不起盗心。不展示可欲之物,方能使人的心思不被惑乱。所以圣人为政,要清净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追逐的意志,增强人民的体魄。让人们常常处于无知无欲的祥和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聪明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弈后语】

 

  人活着,就会有各种欲望。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又如何看待这些欲望,决定了他人生的纹理和色彩。本局后半的「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经常被认为老子希望大家做个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不食人间烟火的蠢蛋。但我想这是对老子莫大的误解。

 

  先说欲望。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如果连食欲和性欲都没有,那人类早就灭绝了。世人的欲望虽然非常多样,不外两大类:一是自然的欲望,譬如饮食、性、睡眠、保暖、亲情等,它们都出于自然,也是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是文明(非自然或超乎自然)的欲望,像追求财富、名声、地位、知识、权势、购物等,都是人类文明化后才有的非自然欲望;或经过文明包装而成为超乎自然的本能欲望,譬如去吃一碗五百元的牛肉面。

 

  自然的欲望虽然必要,却很容易获得满足,多数人在吃了两碗饭后就吃不下了。文明的欲望虽然非必要,但却“填不满”,不少人明明已经拥有很多财物、很高名望了,却还想要更多而终日奔波,与人勾心斗角。人类文明化后,大家争逐的多属这类非必要的文明欲望,但它们也成了社会纷扰、人心浮动的主要原因。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无欲”,跟前面所说的“无为”类似,指的是不要有非自然与超乎自然的文明欲望。而“无知”指的则是不要有去追求与满足文明欲望的知识。但要怎么做到呢?老子提出了两个具体可行的办法:

 

  一个是相当符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的釜底抽薪法:很多文明的欲望其实并非普世皆有,而是来自个人、时代或族群特别的认知与价值观,釜底抽薪就是改变价值观与认知――如果一个国家或公司订出“越有名声的我就越不采用”的规矩,那还有几个人会有追逐名声的欲望呢?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如果大家都认为“钻石不过是另一种煤炭,喜欢佩戴钻石就说明了你的庸俗”,那钻石还会那么贵重、被人抢着要吗?这就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很多欲望我们原本没有,都是因为接触才被挑起的,譬如到百货公司看到琳琅满目的精美商品,让人既羡慕(想要)又挫折(买不起),心里五味杂陈;但你不去就不会有这种问题,那何必自讨苦吃呢?这就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另一个是类似精神分析的溯源固本法:佛洛伊德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会汲汲于追求名利、权势、知识等等,其实都是因为本能欲望受挫,才转而去寻找“替代性的满足”。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将更具启发性:在个人修为方面,我们不仅要保持心灵清静(虚其心),减少追名逐利的意志(弱其志);在现实生活里,更要填饱肚子(实其腹)、维持身体健康(强其骨),让本能的欲望都能获得满足,回复自然的真实饱满,心中一片祥和,就不会渴望去追求什么名利、权势等替代性的东西。

 

  老子说的“无知无欲”,其实也代表一种心境。在回复自然的真实饱满后,心中了无罣碍,浑然忘我,忘了什么叫知识和欲望,更忘了这是不是叫做“蠢蛋”?这样不是很好吗?

 

  在这一局及接下来的很多场合,老子都是以一个贤明的统治者(圣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和人民为着眼点,这对现代读者来说似乎显得非常遥远,其实,我们只要换套服装、换个脑袋,那么老子对一国之君的建议就可做为一方主管或一家之主的参考;而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身心的“统治者”,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身心。

 

  当然,身为一个现代文明人,我们不可能没有文明的欲望,而多些知识也无可厚非,只是不要本末倒置,乃至舍本逐末,为了追求名利和权位,而吃不饱、睡不好、冷落了妻儿、折损了身体,那就得不偿失了。

 

【与老子笑弈人生这盘棋】目录与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