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新解】逝者如斯:选择从正向观照人生

(2016-01-18 07:25:51)
标签:

论语

孔子

儒家

正能量

经典新解

分类: 论语新解

 

  每个人对自己、人生、所置身的社会与世界、还有生命的追寻都各有看法。看法虽然因人而异,但不外下面两大类:一是用悲观的心态,从负面的角度去看;一是用乐观的心态,从正面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观照角度和心态,会让人对自己和人生产生不同的预期、行动与结果。

 

  《论语》里有这么一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我们要如何理解呢?传统的看法认为孔子是在感叹岁月如河水般不断流逝,失去的再也无法挽回。如果你这样理解,那你可能会心生惆怅,甚至悲从中来;但这其实只是悲观心态、负面角度的看法。如果你改用乐观的心态、正面的角度去看,那你可能就会认为孔子是惊觉于光阴像流水般不断前行,我们应该效法流水自强不息,实时把握当下,结果你就会受到鼓舞,想更加善用你的人生。

 

  问题是在川上看着流水的孔子,他真正的看法是什么?我以为他会用乐观的心态、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因为他自己说过“知者乐水”(雍也)。一个明智的人会喜欢水、喜欢看水、甚至效法水,因为水是活泼的、能通达各处、随遇而安、不断奔流、自强不息的。孔子是一个明智的人,所以他在川上时,“理应”会有我在上面所说的正向与乐观的看法。

 

  当然,人生与世事相当复杂,我们对它们的看法也不是黑白分明的,世界上少有绝对乐观或绝对负向的人,所谓乐观与悲观、正向与负向只是比例的问题,如果你对多数问题的看法都是乐观多于悲观,正向大于负向时,那就可以说是一个乐观、正向的人;反之,则是一个悲观、负向的人。乐观与正向并非全都是好的,悲观与负向也非一无是处,就像有人说:“乐观者发明了飞机,悲观者发明了降落伞。”它们对人类与生活都各有贡献,但若没有飞机,又何需降落伞?所以整体说来,正向与乐观还是应该优先于负向与悲观。

 

  其实,不只对流水、对其他事物,乃至于对整个人生、生命意义的追寻等,一个明智的人都应该从正面的角度、用乐观的心态去观照。因为当你这样看时,人生就会染上光明与瑰丽的色彩,你相信自己和世界可以变得更美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将因此而充满希望与活力、积极进取,努力朝自己的目标迈进。但如果你从负面的角度、用悲观的心态去观照,那么人生就会变为暗灰色的,因为你相信自己和世界只会越来越糟,一切的努力都属徒劳,而只能在消极绝望中唉声叹气,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

 

  晚近的一些科学研究更指出,正向、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人活得更长寿、更健康、更快乐,而且有更好的学习成果。就像海伦凯勒所说:“没有一个悲观者曾发现星星的秘密,或航行到未知的地方,或是为人类的心灵开启一个新的天堂。”你要为自己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人生,你就必须先有正向、乐观的心态。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态,为什么有些人乐观有些人却悲观呢?很多人认为这是先天的气质使然,其实它们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与个人的抉择。

 

  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人时,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了,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这表示孔子希望让学生和世人知道,他是一个乐观进取的人。你无法决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但要怎么看它们却完全来自你的选择。孔子出身寒微,又遭逢乱世,客观条件很差,但他选择“不怨天,不尤人”(宪问),早年努力向学,后来更诲人不倦,希望透过教育与从政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他的“发奋”、“不倦”、“乐以忘忧”,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因后天的自我抉择所形成的乐观进取的行为模式。

 

  孔子对人生不仅怀抱正向、乐观心态,而且还称道这种心态。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心胸开阔、光明磊落的君子,通常也是乐观进取的;而心中忐忑、常怀忧戚的小人,则多半是消极悲观的。反过来说,如果你对生命的看法是正向、乐观的,那么你就比较有可能成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的君子;但如果你是负向、悲观的,那就得小心不要沦为心中忐忑、常怀忧戚的小人。

 

  从正面角度去看人生的乐观者,常被讥为想法过于天真。持平而论,人生并非乐观者所认为的那样正面与乐观,但也绝非悲观者所想象的那样负面与悲观。这不只事实的问题,更是选择的问题,在踏上人生征途时,选择正向、乐观的心态,其实就是选择要做一个天真而又务实的人。

 

《论语双拼》目录与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