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始写科普

(2023-11-15 15:50:52)
分类: 生活记事本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某些偶然、极不起眼因素的触动。有一天,和同事闲聊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光写点给自己看的琐碎日记,意思不大。
      其实,自己想搞点科普的念头由来已久了。记得来到所里工作后,了解到介体昆虫和病毒之间的故事,觉得特别有趣,当时就很想写成科普文章。然而因为没有足够强烈的动机,只是停留在想法上。
      这一次,触动忽如其来的发生了,而且化成了说干就干的行动力。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建农业生物原创科普的个人公众号。
      先让兴趣来驱动。7月,我找出了那几篇让我感兴趣的昆虫与病毒的文章,借助多年前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底子,仔细阅读、理解、构思,大约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认真写、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2千多字的短文。写成后自己还算比较满意,发给专业的科研老师帮助修改,不知她有几分真实几分恭维,认为我写的很好。这满足了我虚荣心。就这样,第一篇公众号文章上线了。
      同时,我从这3年来了解到的所里老师们的科研工作中,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列出了包含十几个题目的写作单子。如果按照一月一篇的节奏,这些够我写一年了。
      按照这个单子,从7月到今天,我完成了7篇文章。它们都是按照这个流程写成的:搜集中英文文献十几篇,认真阅读;构思整篇文章的结构,形成初稿;细细打磨文字,力求科学严谨和通俗易懂,通常要修改3遍才能达到令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配上图,有时候自己也简单画图,最后再请所里专业老师把关修改。这些都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完成的,通常写出一篇成稿需要半个月左右。
      我体会,这里面的难点有两个。我想写的话题,基本都是感兴趣但缺乏了解的,通常都要从零开始学习文献资料。要做到理解、弄懂,力戒片面和不准确,这对于没有植保专业素养的我来说,有时候是件难事。科学性是基础、通俗性是外在。要用尽可能简明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比较专业的事情表达好,也实属不易。我常常要反复琢磨一个信息点怎样表达更好,每句话都尽可能体现科普写作的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大的乐趣。一是写作本身的乐趣(其实码字很累,有时候也写的很费劲),一是新知的收获,当然还有小小的成就感。至于公号有多少人关注、文章有多少阅读量,这些倒没那么重要。
      对于这些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准确性,我很有信心,每一篇都是我非常用心的诚意之作(只是不知道会有几个人认真读呢),都要耗费许多脑细胞。短板是多样化写作手法的欠缺,文字也不够生动有趣。
      继续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奇书《白鲸》
后一篇:生活的改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