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升之说诗:春天在南山种豆子——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分类: 我的散文 |
【曹升之说诗】
种豆南山下,
晨兴理荒秽,
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在春天的南山种豆子,种豆子的“南山”,是江西的庐山。此以种豆子为例,说种田不容易。
“种豆南山下”,起句看看不惊人,但南山,大布景,宽银幕,种豆的人与南山形成一个对比,一远一近,一大一小,一浓一淡,一静一动,诗意就来了。
诗中的陶渊明像一个老农民,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他在南山脚下种豆子的故事。他说“草盛豆苗稀”,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以前陶渊明是做做官,种种田,没有一门心思做官,也没有一门心思种田,现在真的种,田没有那么好种的。陶渊明自认种豆的水平不高,反省之下,只能“晨兴理荒秽”,耕作要勤劳,锄草要趁早。陶渊明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种田,“草盛豆苗稀”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生活,诗人也得像其他农民一样,一早就来到豆田,理荒秽,拔野草,捡乱石。也许是块新开垦的生田,石头特别多,等把田里石头全部捡完,人就老了。但陶渊明毕竟是个诗人,心里充满了诗意,并善于把这种诗意投射到物象上。像现在,起早摸黑,干完一天的活,收工回家了,抬头看见月亮,像认识自己的一样,也跟着扛着的锄头走,写下来——带月荷锄归,好美呀!因为美,就会诱使许多整天坐办公室的白领,也想去体验一下这样的意境。
诗虽写普通的农事,但在意境的构建上却颇具匠心。月与露是当时诗人乐于描写的景象组合。“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带月荷锄归”,无丝毫粉饰,随口而出,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在这首诗里,月亮照亮了诗的下半行。月亮是陶渊明的知心的朋友,月亮是美丽而孤独的,陶渊明的内心也是美丽而孤独的;最懂陶渊明的苏东坡,内心也是美丽而孤独的。其《东坡》一绝:“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把这种美丽的孤独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