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升之说诗:有情人的元宵节——说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分类: 我的散文 |
【曹升之说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夜晚,张灯结彩,男女老少倾城出动,赏花灯,这就提供了男女见面约会的机会——利用 “看灯”的机会“约人”。
全词八句,分上下两阙。上阙写去年的元宵节;下阙写今年的元宵节。去年的元宵节“花市灯如昼”,灯火璀璨得像白昼一样。但这里的“灯如昼”仅仅是个掩护,这个男子要寻找的,是千千万万盏中最璀璨、最明亮的那两盏——姑娘的眼睛。
“人约黄昏后”一句,要注意“人约”二字,男女主人公并非在灯下邂逅,而是早有密约。是不是私订终身元宵节?至少也是爱慕得愿意冒被人发现的风险;至于为什么约在“黄昏后”,你懂的。
“月上柳梢头”,是约会的时间,也是约会的地点,此时他们看到的,是“柳梢头”的月亮,而不是已经消失在他们背后元宵节的灯火。约会这种事,青年男女都经历过,又惊喜,又甜蜜,心跳肯定会加快,血压肯定会升高,至于如何充满爱意,如何缠绵悱恻,两情如何欢洽,相信我不写大家也知道。词人没有写,我也不写了。没有写的部分,读者都通过想象填上了自己的内容;词中三昧,尽在于此。
下阙用对比手法。今年元宵节,“月与灯依旧”的意思是,元宵节依旧,“花市”依旧,“灯”依旧,“月”依旧,“柳”依旧,旧时天气旧时灯,但是——去年的人不见了。她何因“不见”?词无一字涉及,或有难言之隐,或是造化捉弄,阴差阳错;但从“泪湿春衫袖”判断,难续的旧情,可能被外力阻断,这使作者、读者都春衫尽湿。
因为词太感人,到处传唱,是歌妓的最爱,有人就认为,词里的“抒情主人翁”,就是作者自己。但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呀!
欧阳修是政治家、文学家的领袖,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这首词和导师欧阳修的形象一点儿也不符合,维护欧阳修正面形象的学生和崇拜者就为他辩护,说那些词是欧阳修的仇人请人写了“栽赃”在欧阳修头上,故意污蔑欧阳修的。还有说,这首词是一个叫“朱淑真”的一个女词人写的。但朱淑真比欧阳修小一百多岁,没有朱淑真的时候,就有这首词了。还有人控告欧阳修犯了两起“性侵”案件,多少都和这场“艳词风波”有关。
这些千年前缠绕在词上的人和事,因为隔得太久,已被时间的风慢慢吹散。不懂欧阳修政治、文学和伟大的人,就留这个青春的约会在我们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