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膨化”的纸质媒体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以文会友 |
转载:“膨化”的纸质媒体
罗时进
●报刊、图书的商品化,使人们对纸质传媒的敬畏之心不断消解;更令人忧虑的是,当写作变成匠作,出版物在速成中速朽时,人们对母语文字的敬畏在逐渐丧失,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啻为一个值得注意的警讯。
罗时进,苏州大学教授、博导,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兼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膨化,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技术。膨化过的食品,孩子们往往比较喜欢,因为虽然空空如也,但毕竟看上去体积大,口感也松脆。所以即使不少人将其归为“垃圾食品”之列,倒也卖得动。这种手法,眼下颇为报刊、图书出版者袭取,纸质媒体也逐渐膨化起来了。
首先是报纸。四版报章,一抹墨色,不彩不絮,唯有重大事件出现,方出“号外”,这已经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记忆。如今四版报已极为罕见,八版、十六版相当平常,二三十版亦屡见不鲜。正版、别页,名目繁多,一些发行量较大的报纸“落地印行”后,往往又增加出“地方版”,总叠在一起,沉沉夥颐,大有超过书刊之势了。对此现象一味否定固有失公允,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增加了信息量,扩大了读者的阅读选择,体现出公民社会的某种必然趋向,而版面和信息量相应并增的一些报纸自然也有口碑,但应该注意到“报纸书刊化”内中因广告利益驱动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广告,这一三十年前国人还比较陌生的词汇,而今美如夭桃,恶如魔鬼,无节制地与各种媒体共谋、默契,如影随形地缠绕在世人身边,时刻宣告着商品和市场对社会生活的强大制驭力。一些原本颇有清誉的报纸,也随波逐流坠入俗道。被广告膨化的报纸,在堂而皇之占领读者报箱和案头空间的同时,也制造出阅读中的奇诡氛围。当打开一个内容本来不错的版面时,报头宣称“某某公司”、“某某产品”正“伴你关注某专题”,中缝有“某保健品”在“关爱男性健康”,而底栏其它大篇幅的广告赫然而列,压迫着你的视力和心理,这时“悦读”的兴味尚存多少?
与报纸相似,刊物也在走向膨化。其方法或增加出版密度,季刊变双月刊,双月刊变月刊,月刊变半月刊,乃至母鸡孵小鸡,一刊成多刊;或增加刊物厚度,几年前百页以内的刊物,现在已经相当少见。特别是文艺刊物和学术刊物,动辄两百多页。客观上,国内刊物三六九等的评审分级往往以转载率、引文率为依据,促使一些刊物(主要是学术刊物)走上外延发展的道路,欲以容量增加来博文章转载率,扩大刊物的影响。但好作品、好论文不能相应增加,刊物整体艺术水平、学术含量未见提高,持此目的者自然多半落空。主观上,不少刊物有意膨化也自有其特别的盘算,即借以降格发表一些本来并未达到发表水平的作品,而无良之主据此收取版面费,则多了可以自肥的一亩三分地。某些刊物责任编辑的“责任”已经异化,刊物的形象也严重受损。
比刊物膨化为甚的是图书出版。最突出的问题是“拼凑速成”。一二十年前学者们普遍陷入经费紧张的境地,冷板凳“坐”出来的学问多难以面世,一旦有幸出版,往往在《后记》中对在“出版难”的情况下得到的支持表达由衷的谢意。现在这类致谢已经久违了。随着高校境况的改观,出版资助较为易得,各种评价指标的填报也急待“成果”出炉。在此环境下,“十年磨一剑”似成日渐式微的古风,速成之作越来越多。而出版社被推向市场后,往往反主为客,有时甚至饥不择食。虽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尊敬的大雅庄重的出版社和严肃认真的编辑,但也有一些出版社和编辑几如庸商俗贾,精力不在选题和审稿,而在算计着何地何人何书赞助多,甚至数着银两发着稿。由此催生出的为数可观的所谓作品和成果,使图书市场不免伪繁荣而真膨化。
另外,近年来“装帧虚空”的现象亦不容忽视。一本十几万字的书,原本用不了多少印张,然而稍加处理,上留天,下扩地,中间加大字号,再增加行距,如此一来一本书就“厚重”了许多。一页之上,留白疏朗,倒是清畅,但对读者来说,不断掀翻页次,却没有看到什么内容。“装帧虚空”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满足作者的某种心理,又能提高图书的定价,产生一些经济效益。而且此举尚有“装帧风格”的美丽的招幌,故颇为流行而少见非议。
报刊和图书的发行,存在着争取市场的竞争,适当改变一些编辑、包装和营销策略尚属情有可原,但必须守住一定的底线。报章书籍本质上是文化产品,如果以超出底线的市场化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仅极大地浪费资源,出版者也从高尚的文化建设者蜕变为恶化文化环境的推手。近些年,报刊、图书的商品化,使人们对纸质传媒的敬畏之心不断消解;更令人忧虑的是,当写作变成匠作,出版物在速成中速朽时,人们对母语文字的敬畏在逐渐丧失,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啻为一个值得注意的警讯。
明代后期俗文化大兴,以至于“粉黑丹碧,花卉图书,盘榼歌舞之盛,不自知竟入于俗”,前人倡以“清脱便易”(林俊《自然亭记》)而矫之。明人谢肇淛曾批评过另一种“俗”态———“雪酒金盘露”式的,谓其“醇俨有余而风韵不足”,“譬之美人,丰肉而寡态耳”(《五杂俎》)。当今膨化了的纸质媒体,颇似“丰肉而寡态”者。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抑实崇虚、去朴尚华的风气与社会浮躁和奢华风气不断滋长有关。但报刊图书的出版,总不能像商品房似地肆意增量铺延。作为人类知识的载体,社会精神的风标,无论作者、编辑、出版者,都应承担起知识界、文化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风尚引领向上一路的责任。惟利作惑、鼓腹而行者有必要来一番去除“膨化”的“瘦身”,还其“清脱便易”的应有面貌。
当今数字媒体正以强大的力量向传播领域发起攻势,其先进的技术是“虚拟”,而纸质媒体的膨化无疑使自身“虚脱”。“虚拟”自强,而“虚脱”必弱,纸质媒体如不擅以新颖丰富的内容、清劲脱俗的面貌示人,在与数字媒体较量中,明天的结果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