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瑞的诗情

标签:
杂谈 |
詹 福 瑞 的 诗 情
曹
詹福瑞是六朝文学研究的专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在《文心雕龙》研究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我们都有一致性。
詹福瑞的六朝文学研究和《文心雕龙》研究,成就斐然。长期以来,他是全国《文心雕龙》学会的会长。
他做学问,既注重实学考证,又重视意义的阐发,是功力非常深厚的学者。
詹福瑞的诗情是一直隐藏着的。当然,说隐藏着不准确,他写了那么多的诗,发表了那么的诗,隐藏是隐藏不起来的,应该说,开始我们不了解。
直等有一次《文学遗产》开编委扩大会,他把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诗集《岁月深处》送给我,扰乱了我正常的开会。
我随便翻翻,欲罢不能,并小声地和他交流心得,要不影响开会也难。
我们是同一辈人,读书、做学问的过程差不多;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岁月如箫》,和他的《岁月深处》意思相近,兴趣就更大了。
福瑞的诗写得真好,几乎篇篇都好。倒不是由于前面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先生的序言推荐,而是,我以一个诗歌老兵的眼光自己看出来的——詹福瑞的诗情。
踩着“音符”走来的“岁月”
李杰玲
记得去年詹老师来上海师大讲学的时候,坐在会议室圆桌的正中,始终谦逊而温和地笑着,他一边讲一边不忘和旁边的老师、同学交流着,深入浅出的话语条理清晰。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无疑是一位谦逊的学者。
没想到他竟然还爱写诗。
不仅爱写,而且能写、会写、坚持写。而且,他的坚持,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六七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把他的谦虚带进诗句里,很温和地诉说着、低语着,从年少的闲愁到中年的成熟,无一不在谦逊中缓缓流出,像从乐器中慢慢画出来的音符,一点一滴,软软地、凉凉地落在读者的心上,渐渐地漫漶开来,湮出许多的联想和感触。
从《音乐与爱情》开始,那种软软的、凉凉的感觉就一直若隐若现地弥漫在诗里行间:
有谁知道一个人的干旱
一片一片
地衣一样纷纷卷起
似一件被人扯碎的布衣
这几句诗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轻轻地落在地上,仿佛害怕惊动旁边的叶或者草,然而那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绪的起伏,心情处于极度低谷中的那种无助、疲惫的状态,却像卷起的地衣、被人扯碎的布衣,纷涌而至,却又无力抵抗和拒绝。这正是人生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一种心情。
他对诗歌小心翼翼的珍惜和爱护,可以从从短短的诗句里掂量出来。他把厚重的、凝重的,或者轻快的……各种各样的心情、情感都压缩在薄薄的、今已略微泛黄的纸页上。
然而心情没有泛黄,情感没有变色,詹老师的思想和情感就像一根根被时间捻成的棉线,越来越厚实,越来越悠长,越来越圆润了。
他似乎已经感觉到那从“音乐”开始的与诗歌的“爱情”必将会走到“岁月的深处”:
一年一度
是一条清澈的伤感的河?
当秋叶如情人之泪飘零时
灵鹊驮来朝朝暮暮的离愁
黄牛一样背负的三百六十五天
天涯水阔
一个蹄窝就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两岸桑田种植的是密密的渴求
……
……
七月
一份千古不渝的纯真与凄美
挽着你柔弱而又坚韧的名字
弯着心跳和心痛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虽然无法天天与诗歌相伴,然而诗人的“离愁”、“思念”、“叹息”和“内心的渴望”……无一不通过诗歌缓缓弹出,带着音符的起伏跌宕,一起与岁月同行,这是一份对诗歌执着的坚守,也是诗人与诗歌立下的一份“爱情盟约”,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从九月到九月/日子/走过了三百六十五个瞬间/我却走不出你的灿然一笑/永远也走不出你长长的目光”(《音乐与爱情》之《九月》),诗人已经无法再走出诗歌那“长长的目光”了,他决心要与诗歌创作走向“岁月的深处”,而他也始终坚持着,并最终实现了这个诺言,五六年之后,《岁月深处》应声而来。
《岁月深处》较之于《音乐与爱情》,不用翻开书页,光用眼睛看、用手度量,也知道后者比前者分量更重了、长度更长了。《音乐与爱情》开本850×1168毫米,字数15千字;而《岁月深处》开本889×1194毫米,字数615千字。当然,这里是就外观设计和物质重量而言,而书中的内容呢,确实也是如此的,只要翻开书页,细细读来,我们的情感便随着诗人长长短短的句子弄得起起伏伏,时轻时重,时而往昔,时而当下;时而乡村,时而都市;时而国内,时而国外……诗人的诗句虽短,却能把读者带到如此广阔无垠的世界神游而去,不能不让人惊叹——这本崭新的诗集果然“名符其实”,确实厚重而让人感动。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感叹诗人不仅自己走到了“岁月深处”,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更加睿智,而且,他也把自己的诗歌带到了“岁月深处”,让诗歌跟着自己一起成熟起来、厚重起来。而且,有一个让人惊喜的变化就是,《岁月深处》洁净雅致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作者“詹福瑞”三个字,虽然字体相对于诗集的题目来小了很多,但却是如此端端正正地站在了封面的一侧,犹如面带微笑、敛着衣襟、垂下双手静静等待读者批评的谦谦君子。
比较严肃的学术论文之外,原来他还有这样的一份柔情。而现在,当诗人已经走到“岁月深处”,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时,他在诗坛上也勇敢地、自信地拉开了那层与读者相隔的薄纱,整个儿站在了读者面前,静候批评。我们由此可以再一次看出作者的稳重和谦逊,他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谦逊得仿佛是读者们的学生,而他难得的耐心,也可以从中看出来,等了五六年啊,五六年默默的在诗歌王国里耕耘,不管窗外的纷纷扰扰、功名利禄,安静地与诗歌相对而坐,耕耘了五六年,终于有不少饱满、美丽的花儿、果儿压在枝头了,不摘下来不行了,诗人这时才认真地端来一个筐,里面装满了这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光,捧出来,殷勤地招待着我们这些爱诗的、写诗的、馋诗的,同道或不同道的,毫无等差地一律加以热情招待,飨我们以盛宴。
如今急功近利的社会,如今怨声四起的文坛,能这样安静而专心地,甚至于近乎痴情地写诗的,先不论具体的诗歌如何,单是这样的耐心,就已经给这本新诗集增加了不少分量。
看看,我把话题扯远了,我们还是就诗论诗,回到诗集中去吧。
事实上,虽然《岁月深处》比《音乐与爱情》更加厚重、成熟,但二者并非截然不同,毕竟是“一母同胞”,虽然“新生儿”强盛的活力、新鲜的面容很让人惊喜和赞叹,但是它和《音乐与爱情》有一块相同的“胎记”,那就是:诗人情感的深厚,和他对读者心弦的扣动,还是那样的泠泠有声!
这一点,相信绝不会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在新出的诗集《岁月深处》的序言中,陈建功先生开头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读到下面这首诗(这里指的是诗集中的《燕子》一诗),泪珠从我的眼眶迸了出来。”《燕子》这首诗写家乡、写燕子、写母亲、写回忆……情感极为的深厚动人,难怪乎陈建功先生忍不住泪水了,这首诗我也很喜欢,不如这里也略作摘录,以飨我们这些爱诗的读者:
母亲织了一辈子布
大字不识半筐
我至今记得她说过
是把雨织成帘子的梭子
燕子从来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
回到了老家的房梁上
和人一样从屋门出出进进
从此饭桌上多了欢闹
夜间添了喃喃细语
母亲说
在一场潇潇暮雨中
今年的燕子如期而至
屋子里
房梁上燕子也只飞回了一只
院子里白花花的雨下得极凄迷
在诗歌里,燕子和母亲和老家已经融为一体了,大字不识半筐的“母亲”,却用农人的朴素和对土地、大自然天生的亲近、亲密说出了比文人们“燕子牵来了雨丝”的刻意修辞(这出自该诗的第一段,由于篇幅过长,所以本文引用时将其省略了,读者可以参考诗集中的句子)更加生动的比喻:燕是织雨的梭子。她还说了“燕子是咱家的人”。这个比喻真有《诗经》的遗风,天然的质朴胜过后天人工的营造。亲近土地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地的智慧。要是非要在这里评一评诗人的高下优劣的话,比詹老师更好的诗人,这里就有一个:诗人的母亲!
燕子出出入入,就和母亲一样,在进进出出间忙碌着,为着子女、为着家庭辛勤地劳碌着,诗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勤劳,但是母亲勤劳的形象却能通过燕子生动地留在读者的脑海里。所有在乡间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一幕熟悉的场景:燕子春天飞来,从不失时,而春天正是乡村人们忙着耕种、播种的时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天下勤劳的母亲们也像燕子来报春一样,从不会错过勤劳耕作的好时节,所以,诗人通过朴素而平实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动人的乡村水墨画——当然了,这幅画是隐藏在诗句背后的,读者要用想象的翅膀,才能飞到字句背后画所“藏身”的地方。而且,诗人写自己的母亲,读者看到的,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而是许许多多,甚至全天下辛勤劳动着、为子女贡献着的母亲——包括你的母亲、我的母亲……我们所有的慈母。我想,陈建功先生说他读到这首诗忍不住落泪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于是,诗歌里,燕子就成了母亲的影子。
这是我们就发现,诗人走到“岁月深处”时,比起《音乐与爱情》里的激动和倾诉,诗人变得平淡了,然而平淡了,也更深厚了、更动人了。他淡淡地、仿佛毫不经意的拨到了每一位读者心灵深处那根弦!
一个学者是细心的,细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捕捉现象,而这一点,也被作者带到了诗歌创作里,从夏天的雨是怎么来的,和冬天的雨又有多少不同(见《岁月深处》之《夏天的雨》),他都一一摄进了诗歌的画框里,“一朵云就是一片雨”,“夏天的雨是带着动静来的”等等。再到出门时家人的叮咛和家人帮他抻直的衣领,每一个细节,都能引发一首诗歌:
就在我离开家门的那一刻
你站在我的面前
告诉我不要忘记吃药
转身时
把你的腰挺起来
那一拳不重
日常像一块灰色的包裹布
严严地卷起了最初的浪漫和激情
却偏偏把生活的细节漏下来
一经一纬
所以,不管别人对他的诗歌最终作何评论,现在,至少,让我们开始学会诗人那种安静的、坚韧的对诗歌的忠诚吧!
诗来翩翩若蝶
2011年的初春,一个很容易用诗意的温暖融化冰雪的季节,詹福瑞先生诗集《岁月深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辑六十首诗,十六开印刷,白纸黑字,“素以为绚兮”,不著脂粉,很简约的风格。辗转得到《岁月深处》时,上海正当梅雨深处,不知是“雨催诗”,还是“诗催雨”,读一遍遍诗,在心中就下了一阵阵的雨。他的诗有一些雨后植物的香气,鲜嫩如婴儿的肌肤,双簧管一样柔和,草原般的青绿,他的诗歌就像一只停歇在绿地上的蝴蝶,扇动生命的羽翼,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空灵,飞得美丽。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向他的诗敞开那扇门,让这只美丽的蝴蝶真正飞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
詹先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自嘲说是“官场中的文人”、“文场中的官人”,读完他的诗后,我们更相信他是一位“飞翔的诗人”,他从国家图书馆壁龛大本大本线装书上升腾起来,从阳光下的窗棂飞出去,“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从真正的大地、天空和泥土中去寻求诗意,将“惊蛰的春雷”、“风中的菊菊花”和“天边淡定的云”,做成诗歌的雨,而我们静静地,“谛听到他坚定而又潮湿的脚步”,要“丢掉雨伞和雨衣”,做好被他诗歌淋湿的准备了。
一
一般来讲,诗人就像植物园里的花卉一样,离不开雨水、土壤、气候和季节,这些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它的盛衰荣枯,要弄清楚它的生长规律,就要透过外部的时空限制,在任何允许光合作用的环境中开放下去。
在故土的黑土地上,诗人是永不凋谢的花朵,永远没有花期,村庄的物事,对父母思念,成为生命中永远的泉源,乡思的灌溉,会让他们连绵不断地盛开下去,直至生命的结束。
诗人笔下的土地,变成滋养灵魂的水土,踏上那片土地,他变成孩子,永远孩子一样轻松嬉戏,像阳光一样在土地上奔跑,兴高采烈,不知疲惫,牵引着诗,奔向那无比澄澈的境界里去,“土地变成了三花脸/似明似暗/有深有浅/斑驳而富于变化/而且一天一个脸/一个方向一个脸”,土地上的雪“像一群睡卧的绵羊/鞭子一挥就下山了”,(《土地之二》)。
我是第一个离开村子的孩子
却永远也不会走出那片土地
我的脚印深深嵌在石头上
成为故事中的一个文字
(《村庄》)
父亲,母亲,是站立在那片土地上茂腾腾的两株植物,把沁人心脾的清香糅进春天的空气里,那片慈爱的沃土,飘着春的神韵,散发着诗意的芬芳:
关于母亲中年的回忆
总在鹅卵石砌成的街上
穿着洗得雪白的免襟汗衫
她走过时 街道就亮了
(《母亲》)
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
爹劈着木材 斧光一闪一闪
手臂高过头顶 腰沉得更低
新洗过的褂子雪亮
当他低下头去的那一瞬
我发现他的头发也像雪一样白了
(《三十印象》)
陈建功先生读《燕子》,潸然动容,说“泪珠从我的眼眶里迸了出来”,想必每位读者也感同身受,这是一首心灵迸发出来的激情之花,是诗人瞬间感性与知性的“情结”,多年的积累在一刹那的“喷发”,春雨、燕子、老家、母亲,成为诗人血液中的流动体,并且能与读者对接起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脉搏和颤动:
说燕子牵来了雨丝
似乎是在刻意修辞
在我的春天的记忆中
的确是在呢喃的叫声中
传来沙沙的雨声
此时
春意越来越浓
母亲织了一辈子布
大字不识半筐
我至今记得她说过
是把雨织成帘子的梭子
燕子从来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
回到老家的房梁上
和人一样从屋门出出进进
从此饭桌上多了欢闹
夜间添了喃喃细语
母亲说
在一场潇潇暮雨中
今年的燕子如期归来
屋子里
房梁上燕子也只飞回了一只
院子里白花花的雨下得极凄迷
(《燕子》)
二
生与死的歌咏,作为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岁月深处》占有一定的篇幅,对死亡的态度,大多数诗人,不免有惶惑、疑虑和叹息,或作哲学家的思辨,或作宗教性的慰藉,或作战士式的轻蔑,或抒发对人生短暂的留恋。捷克诗人塞弗尔特(《诗人们的恋人》)“死亡是腐烂的姊妹,是毁灭与空虚的使者,她的手将坟墓这重荷压在每个人的胸上。然而,死亡只不过是钢笔划掉的片刻。”如何建造的死亡之船,怎么把握生命最后的航向?英国诗人劳伦斯也发出如此疑问。“你建造过你的死亡之船,呵,建造过吗?/呵,建造你的死亡之船吧,因为你需要它。”“呵,建造你的死亡之船——你那小小的方舟/并且备上食物、小蛋糕和酒/为了向湮灭开始黑暗的航程”(劳伦斯《死之船》之二)
詹福瑞找到了另一把解读生命的钥匙:呈现。他回到最朴野的状态,用婴儿一样的眼睛,用最纯粹的诗句,去打量生命这一不可逆转的过程,“岁月像绵绵的老山越走越深,亲人似流水离我们越来越远”(《岁月》),他悄然接近这一“永恒的法则”,对于父亲和母亲的去世,他不是表达,而是呈现,忠实地记录,供自己回忆,让眼泪堵住了风,听不到别的只听见风,一切都静悄悄的,但在读者的内心世界却掀起了情的狂潮:
去年春节回家前
母亲已经卧床不起了
哥哥说
母亲挣扎着穿起衣服
腿僵直
屋里没人时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
三儿
不想再活着拖累你们
我死了
路远
这成了母亲的遗言
母亲是在早晨去世的
谁也没有惊动
就那么悄悄地走了
(《母亲》)
端午
冲走一冬的寒气和烟熏火燎
那是我第一次游泳
妈妈穿着红兜肚
抖动成一川的彩绸
爹说
我看爹呢
一月又一月
父母与河两岸的人
一拨又一拨地流走了
青龙河也变瘦了
我听到了他长长的苍老的叹息
(《青龙河》)
这些是《岁月深处》写得最动人的篇章,是在无法对抗的时间之流之后,对亲情的无比眷念,对人的最终归宿的关怀,诗人侧重于从外部事物的感受里,来发现生命的丰富性,发现那些被隐蔽和歪曲了的生命的本来面目。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生命的存在的意义,只是把这种存在形态表现出来,诗人以亲情作为基点,不断开拓和深入人的内部世界和人能生存的客观世界的关联。
三
这里要谈到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最高艺术,语言在诗中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只是用来发掘生活中美好的诗意。这里并不是否定语言的音乐性,恰恰相反,诗歌音节和节奏,需要语言组合方式形成造型感,诗歌语感的形成需要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如新颖的比喻、奇特的联想,大胆的夸张,强烈的对比,浓郁的渲染等等。
《岁月深处》的语言便有着这样音乐的流动,节奏的安排,以及声音的重复,使印刷体的仿宋字在跳舞,歌唱着流动着血脉。隆冬的风,“有无形的足,无形的腿/如同千爪虫/牢牢地攫住大地/放怀恣意地在人世间跑马/踏平地上的所有/扫荡地上的所有”(《隆冬的风》)。诗人写蝉,开篇便是精巧的比拟,“蝉是三伏天的一部吹打/从早到晚有着不知疲倦的殷勤”,倒数第二诗节则用排比,以动衬静,写出了家乡夏日的静谧和宁馨,诗极具音乐美,想象大胆,不亚于任何一首咏蝉诗。
(《蝉》)
好诗的韵律令人羡慕,诗是穿过节奏沉默的投影图,节奏和韵律是诗中散发出来的气味,波兰诗人安德尔采.布尔萨说“韵律的每一变动,都要有玫瑰的馨香,落入花圃”(《与诗人谈话》)。
詹福瑞的诗就有两种不同的味道,一为根植于土地的乡原味道,诗人早年种下的自然的“情种”,在他行走的生命河畔撒播,渐行渐远,长成一片一片茂密的诗歌森林。在他的笔下,风“被阳光仁慈地融化”,“随着河冰流走”,“和阳光纠缠”(《风》),翻开的新土,“极鲜艳的敞开着”,“似乎期待着什么”,“像似醒非醒的梦”(《土地》),初春的野花,“打碗花和菊菊花/一个像缩小了十倍的蝴蝶兰/有乳白和浅蓝的花瓣/一个像缩小了十倍的郁金香/深蓝的花盏里含着黄黄的蕊”(《野花》)。诗人的诗歌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味道,即行走中采撷的异域风情。作为知名的学者和担任着行政职务的“官人”,詹福瑞有着一般诗人所没有的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行走体验,加上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异域文化采取的开放的包容的态度,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各种鲜活的布景,掺杂了意大利面,美国冰淇淋,西亚的胡椒粉,哥德堡的面包等各种各样的味道,从而摇曳多姿起来。《华盛顿的雨》借助“叶子”,把导游的形象,和思乡的梦,演绎得很生动,导游说,“我家的叶子还来不及扫/风吹到邻家就不好了/好在雨会把它安抚下来”,“在北京已经很久没有的乡思/在华盛顿又漫不经心地拾了起来”。《致狄金森》)诗中,在哈佛枫叶掩映的小楼,作者拜谒“以月亮为墨,以树林为笔”,“书写心中自在”的诗人狄金森,有着“红叶照眼如花”的自然景致与心中流淌着的情韵相契合,找寻“诗境中的诗人” 其实也是在找寻自我。《登皇冠要塞》有着作者幽默的调味,以及诗性的智慧,“是啊/我们不是为思考而来/我们是游客/用不着沉重/想到这里/我顺便踢开了路上的一枚石子”,此外,像《红叶岚山》、《哈佛的清晨》、《哥德堡的小岛》、《科罗拉多大峡谷》等,都流露出自然唯美主义的倾向,处处为“淡蓝的轻烟笼罩”,“像葡萄酒一样地醉人”。和前两辑“乡原、村庄和亲人”味道不同的是,在第三辑《旅途》中,诗人有意识地拷问时间、宇宙和现实,多了对人生的思考。
四
诗是不可定义的。诗不能定义的原因在于,诗可以拥有无数个定义。美国诗人艾默生说,诗是一个古老谜团,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是另一个谜。诗是现实和超现实现象之谜,诗是人类的灵异世界,是思出尘外的羽衣,是幻想映入现实的精灵世界,是灵感出没的房间,是神秘的生物来袭,是赶走你身上的恶魔,是似曾相似的梦境,是感官的特异旅行,是生生不息的另一种解释。
诗是可以定义的。能定义诗的,只有诗人自己。因此诗是简单的,流动的,俯首即拾的,也许詹福瑞先生自己从没有想过会成为诗人,他只是偶尔打开了他办公室的窗户,编织些诗歌的叶子,不断成长为渴望亲近阳光的大树,成为精神的天空里生机勃勃的景象。他要从事很多方面的工作,担当人生不同的角色,然而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写诗,用他自己的话,“真诚地去做,真诚写诗,真实地记下所见、所思、所感”(《跋》),热爱写诗的他,就像一只蜜蜂,对采蜜酿蜜无比执着。这其实透露了知识分子的一个讯息、一种精神状态:在诗歌中卸下一些重担,找回“纯粹”、“安谧”和“宁静”,只听从内心的本性,并依照自然自由行事。诗歌这种植物的姿态,枝叶,一向都是柔软的,弯曲的,没有什么其它世界——真实的世界,能保持这份轻松,因此,已经进入这个世界的詹先生,以及我们的读者,看了这篇诗评,应该会心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