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集注》6
(2009-02-04 09:43:39)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诗品》研究 |
分类: 我的著作 |
歷代對《詩品》的評論,當以紀昀和章學誠的評論最為有識。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
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其師承,為例
各殊。……所品古今五言詩,自漢魏以來一百有三人,論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之
首,各冠以序,皆妙達文理,可與《文心雕龍》並稱。
章學誠《文史通義》說:
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
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也(如云某人之詩,其源出於某家
之類,最為有本之學,其法出於劉向父子)。論詩論文而知溯流別,則可
以探源經籍,而進窺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矣。此意非後世詩話家流所
能喻也。
六、餘
迄今所見,《詩品》的最早版本為元延祐七年(一三二○)圓沙書院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書考索》本,明梅鼎祚《梁文紀》本有少量校語,明馮惟訥《詩紀》和鍾惺《硃評詞府靈蛇》本有零星注釋,但都不能視為校注本,最早完整的校注本,是咸豐十年(一八六○)五月開雕的清人張錫瑜《鍾記室詩平三卷》〔三○〕。此後校則有鄭文焯手校《津逮》本、傅增湘校《津逮》本、朱希祖校明本、錢基博《鍾嶸詩品校讀記》、徐復《詩品校記》、路百占《鍾嶸詩品校勘記》(未刊稿)等;注釋兼有校者,有陳延傑《詩品注》、古直《鍾記室詩品箋》、許文雨《鍾嶸詩品講疏》、葉長青《詩品集釋》、杜天縻《廣注詩品》、王叔岷《鍾嶸詩品疏證》、陳直《詩品約注》、汪中《詩品注》、楊祖聿《詩品校注》、蕭華榮《詩品注譯》、呂德申《鍾嶸詩品校釋》、向長青《詩品注譯》等;研究著作有陳衍《詩品平議》、黃侃《詩品講疏》、張陳卿《鍾嶸詩品之研究》、梅運生《鍾嶸和詩品》等等。此外,為加快對鍾嶸《詩品》的研究,日本學者以立命館大學教授高木正一、高橋和巳發起,於昭和三十七年(一九六二)成立了「詩品研究會」,對《詩品》的字詞、典事、義理、觀念進行全面研討。參加的學者有京都大學教授吉川幸次郎、小川環樹、清水茂、興膳宏、田中謙二、尾崎雄二郎,東京大學教授福永光司,東北大學教授村上哲見,神戶大學教授伊藤正文、一海知義,廣島大學教授小尾郊一,東京教育大學鈴木修次,東洋大學教授船津富彥,立命館大學教授白川靜、笠原仲二,以及島根大學、名古屋大學等二十多位學者,可謂集結了日本漢學界有關方面的精英和新銳。日本學者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中沢希男的《詩品考》、高松亨明的《詩品詳解》和《鍾嶸詩品校勘》、立命館《鍾氏詩品疏》、興膳宏《詩品》、高木正一《鍾嶸詩品》等。韓國學者有車柱環的《鍾嶸詩品校證》、《鍾嶸詩品校證補》,李徽教的《詩品彙注》。法國學者有陳慶浩的《鍾嶸詩品集校》等。以上校注均旨具新解,各有勝義,多獨到之見,愜當之論,既有功於仲偉,又足以啟迪後學,垂示來者。
一九八五年春,我在上海復旦大學文學研究所攻讀中國古代文論博士學位,在業師王運熙教授的指導下,從事鍾嶸《詩品》的研究。在三年學習期間和畢業後的幾年裹,先後完成《鍾嶸詩品研究》(博士論文)、《鍾嶸詩品集注》、《詩品研究論文選》、《日本學者詩品研究譯文集》等著作和圍繞錘嶸《詩品》的系列研究。此「集注」即是對《詩品》的校勘、注釋,共收海內外版木、校注本、各種詩話、筆記、類書及研究著作二百多種,分「校異」、「集注」、「參考」三方面,對《詩品》逐段逐條地加以校勘、詮釋。校、注均採用集校、集注並出以己意的方式,貫通古今,兼采中外,把古今中外的校注、研究成果匯於一帙,力圖反映《詩品》研究的全貌。並附「校注例言及版本書目」,以清條貫。
在校注過程中,除得到王運熙先生的具體指導和熱情鼓勵外,還得到張伯偉、蕭華榮、梅運生、路百占、王達津、呂德申,日本高松亨明、高木正一、興膳宏、清水凱夫,韓國車柱環、康曉城,香港鄭子瑜、鄺健行諸先生的幫助,或惠賜大作,或函示手稿,或覆印資料,使集注工作能順利進行,謹此致以深切的謝忱。又上海古籍出版社趙昌平兄,以學長之誼,屢屢催督此稿,激勵良多;責編世美兄,糾誤匡謬,編輯辛勤,均爲生平畏友。
諸種情誼,「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援筆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