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旭
曹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06
  • 关注人气:1,5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品集注》4

(2009-02-04 09:34:14)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

《诗品》研究

分类: 我的著作

 

五、《詩品》的流傳與影響

 

 《詩品》流傳千載,對後世文論、詩論產生重大影響,這從後人對《詩品》的接受和拒斥中可以反映出來

第一個對《詩品》作出評價的是隋代的劉善經。鍾嶸謝世,《詩品》流傳六十多年後,劉善經著《四聲論》,他在贊同鍾嶸的某些觀點,說《詩品》「料簡次第,議其工拙,乃以謝脁之詩末句多蹇,降為中品。侏儒一節,可謂有心哉」以後,即代表沈約,對鍾嶸提出的批評進行反批評:「嶸徒見口吻之為工,不知調和之有術,譬如刻木爲鳶,搏風遠颺,見其抑揚天路,騫翥煙霞,咸疑羽翮之行然,焉知王爾之巧思也。四聲之體調和,此其效乎!除四聲已外,別術此道,其猶之荊者而北魯、燕,雖遇牧馬童子,何以解鍾生之迷!」又說:「或復云『余病未能。』觀公此病,乃是膏肓之疾,縱使華陀集藥,扁鵲投針,恐魂歸岱宗,終難起也〔二五〕

在鍾嶸死後的六、七十年間,四聲入詩初期帶來的弊端正逐步被克服,四聲八病的理論主張經過永明體和宮體詩人的實踐,已不斷得到修正與完善,詩學本身的發展,證明了聲律論的可行性與生命力。此時的劉善經,當然會嘲笑鍾嶸聲律觀點的偏執。

    唐代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鼎盛時代,隨着詩歌實踐的進程,詩歌理論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詩品》在唐代的存在和被關注,主要反映在正史記載和評論家的著作裹:姚思廉的《梁書》和李延壽的《南史》,都為鍾嶸立傳,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鍾嶸的生平、家世、仕宦、學歷、交遊和寫作《詩評(品)》

的情況。《南史》記載了鍾嶸寫《詩評》的原因;《梁書》全文摘錄了《詩評序》;《隋書.經籍志》著錄「《詩評》三卷,鍾嶸撰,或曰《詩品》。」第一次出現《詩品》之名。在評論家的著作裹,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在《南陽公集序》中說:「踳駁之論,紛然遂多。近日劉勰《文心》,鍾嶸《詩評》,異議蜂起,高談不息。」以一種不屑和不滿的口吻,表明了《詩品》在唐詩人心目中的存在。追慕玄遠,開以禪論詩先聲的釋皎然,態度頗與盧照鄰類似,執意把會不會寫詩,看成是有無資格評詩的先決條件。以為鍾嶸既非詩人,就没有資格妄評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也許唐人急於創造,強烈的自信使他們不甘人後,故必當掃除成說而別開生面,別創新途。

《詩》對唐詩和唐代詩論的影響,除影響皎然《詩式》的外在形式和詩歌美學,還通過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和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顯示出來。殷璠和高仲武都沒有直接提鍾嶸或《詩品》之名,但他們編選的兩本唐詩選集,從體例形式、審美標準、聲律觀點乃至用詞遣句,都明顯地受《詩品》的影響,對所選詩人的品評,更有祖襲、搬用《詩品》的痕跡〔二六〕

宋代是一個比較理性的社會,《詩品》在宋代的流傳和影饗,主要表現在正史、詩話、私家著錄和叢書類書四個方面

正史宋代歐陽修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從追溯唐代宰相鍾紹京世系出發,詳細地追述了鍾氏世系。

宋詩話葉夢得《石林詩話》、黃徹《●溪詩話》、張戒《歲寒堂詩話》、何汶《竹莊詩話》、魏慶之《詩人玉屑》、姚寬《西溪叢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趙與時《賓退錄》、王楙《野客叢書》等,在引錄《詩品》和前人的論述中,則保留《詩品》序言或品語其中《竹莊詩話》、《詩人玉屑》采擷尤多,為校勘本文,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隨着社會生活、文化消費和印刷業的發展,與詩話興盛同步,各種類書、叢書和私家著述也發展起來。這些類書和叢書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其中徵引、節錄《詩品》的有李昉等編的《太平御覽》、王應麟的《玉海》和鄭樵的《通志》;全文刊載《詩品》的有託名狀元陳應行,實為北宋末年蔡傳纂輯的《吟窗雜錄》和章如愚纂輯的《山堂先生羣書考索》。《吟窗雜錄》今存明刪節本,《群書考索》有元刊本(為此集注底本),對《詩品》的文字校勘和版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王堯臣的《崇文總目》卷五文史類、陳騤《中興館閣書目.集部·文史類》、尤袤《遂初堂書目.文史類》、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二文史類,都有關於《詩品》的著錄。金代元好問《論詩句三十首論溫庭筠、李商隱:「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自注:「鍾嶸評張華詩,恨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其論劉琨諸篇,句意亦與《詩品》相近。

    在元代,鍾嶸和《詩品》都未免寂寞,也許那時人們更喜歡聽書看戲,而不喜歡誦詩。因此,除脫脫《宋史.藝文志》著錄「鍾嶸《詩評》一卷」外,元刊《山堂考索》便成了唯一的慰藉。

    至於明、清,版刻的眾多、校注的出現、研究的深入,成了突出的現象。郭紹虞先生稱「是書晦於宋以前而顯於明以後」,也許正是由此立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