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旭
曹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68
  • 关注人气:1,5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千秋笔》连载二

(2007-07-30 08:19:35)
标签:

小说连载

第 一章    家 有 渊 源 

 

二.母亲的教诲

   

    当小院里的桃花,又在和煦的春风里盛开;当屋后横塘边的野鸭,又唱着欢快的歌儿飞来。颜真卿像门前的小树一年年长高了。
    大自然在他面前展开了一幅幅旖旎的画面:
    冰雪化了,变成东风,变成小麦喝水“汩汩”的声音;春天坐着花轿来了;夏天,赤日炎炎,知了在绿叶间噪叫,浓荫满村,乌声满村,蜻蜓停满了菜园无人走过的荚篱;秋在万山深处红着,新霜彻晓。白露染浓了芦花,西风吹送着雁群,一夜惊竹乱扫窗;冬夜充满了温馨,雪下满了全村。小路、树桠、屋顶全白了,一轮浅黄浑圆的月亮从村后升起来。……
    颜真卿对什么都感兴趣,与村上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爬上高高的杨树捕鸣蝉;在冻河面上滑冰,用自己做的丝网捉鸟,拾起瓦片使劲斜抛,然后数水面溅起朵朵浅蓝色水花……
    这一切,殷夫人全看在眼里。八岁,正是孩子启蒙的时期,应该把他的兴趣引导到学习方面来。有一天,殷夫人把颜真卿叫到跟前。把爸爸临终的遗训告诉他,又讲了一番读书写字的好处,要他从今开始读书识字,不可贪玩。颜真卿是个听话的孩子,立即点头应允,照妈妈的话去做。
    殷夫人转身从房里取出一盏小油灯,叫颜真卿把灯点亮,颜真卿点了一会,点不亮,仔细一看,灯芯太短。殷夫人笑吟吟地从头上拔下银簪交给颜真卿,要他把灯芯拨出来。颜真卿接过银簪,刚开始拨,殷夫人一把抓住颜真卿握簪的手,高兴地说:“这就对了,执毛笔的手和握簪拨灯的姿势完全一样,这就是著名的“拨镫(灯)法”。原来,殷夫人并不真叫颜真卿点灯,而是在教他握毛笔的姿势哩!
    握毛笔的姿势要自然: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笔杆,再用无名指(第四指)的末节向外撑住笔杆,小指靠紧无名指下方,拇指以外的四指要并在一起。手心要空,手腕要平,并稍离桌面。笔杆要握直,手指离笔尖不要太远或太近,身体要坐端正,不要斜坐或侧坐。颜真卿很快学会了,他毕竟在“抓周”时就握过笔的呀。
    接着,殷夫人又教颜真卿点、撇、横、竖等用笔的基本方法。颜真卿吃力地握住笔,写呀描呀,不一会,弄得手上、鼻尖上都是墨。出汗了,用手一揉,简直成了大花脸,连眼睛鼻子也分不清了。殷夫人赞许地看着儿子,她喜欢他什么事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看见弄成大花脸,不禁笑起来说:“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但颜真卿很有兴味地继续写,一直到天黑掌灯时分,殷夫人把那盏拨出灯芯的小油灯点亮才放手。
    为了练执笔的硬功夫,殷夫人以后还在他执笔的腕上放一小碗水,或在他手心里塞一只鸡蛋,笔杆上挂一串铜钱。据说,这样练习执笔,能使手腕平、手心虚,手指实,效果很好。
    简单的练习,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厌倦;重复的笔划,不免专人觉得单调乏味。但是妈妈告诉他,学字和学其他东西一样,要打好基础。好比造房子,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根基牢固!好比大树,根深方能枝叶茂盛。
    腊月里,北风把破窗纸吹得“呼啦啦”直响,地冻三尺,砚台里结满了冰花。对着冰砚呵了半天,才倒水磨墨,不一会又冻住了,手像红萝卜以的又红又肿,笔杆都捏不住啦。
    颜真卿不住地呵气,搓手,或者站起来跺脚。殷夫人在房里升起一盆火,颜真卿烤烤火,把砚台里的冰烘化。出太阳的晴天,便把小桌移到阳光和煦的窗前,待浑身暖和些再写。
    三伏天,黄牯牛在柳荫下不住地喘气,蜻蜓在河面上飞得很低很低。小屋里又闷又热。坐在小桌前不动也汗流浃背,刚铺开的纸,不一会就被臂上的汗水浸湿了。殷夫人站在颜真卿身后,帮他揩汗、打扇,又找到一只竹筒,剖开,磨滑,做成半圆形的竹片让他垫手臂。
    一年三百六十天,不论刮风下雨,酷暑奇寒,颜真卿手不离笔,天天坐在桌前临啊写啊,日子久了,肘上竟长出茧来。有时候,村上的小伙伴们爬过院墙逗他一起玩,有时隔着窗户把刚捉来的鸟送给他,或者骑在牛背上吹着嘹亮的短笛,故意在他家门前走过。颜真卿心里可活动啦。他想,学书法,有没有近路,有没有诀窍呢?他去问妈妈。
    殷夫人早看出儿子的心思,她放下手里的活计,笑着对颜真卿说:
    “东晋的时候,王献之向他爸爸王羲之学字,王羲之叫人买来十八只荷花缸,放满水,排在院子中央对王献之说:学书的诀窍,尽在十八缸水中,你将十八只荷花缸里的水写完,诀窍自然学到了。”
    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十八缸水呢?写完十八缸水,字早学好,还用诀窍干什么?颜真卿不无失望地以为妈妈在骗他。
    “正是。”殷夫人止住笑容认真对颜真卿说:“这就是说,学书没有近路可走,没有诀窍好学,非下功夫勤学苦练不可!吾儿岂不闻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么?”颜真卿这才恍然大悟,羞得满面通红。
    孤儿寡母的生活,艰难自不必说。虽然颜元孙也经常看望他们,接济些钱米,关心颜真卿的学习。但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二月,颜真卿五岁那年,元孙便离开长安到滁州当刺史去了。家中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困难,可殷夫人还是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变卖东西,千方百计凑些零钱买纸笔,供孩子们学习之用,不久,家里除一点破破烂烂的器具外,已空荡荡地一无所有,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连殷夫人自己头上最后一根银簪也拔下卖了。
    买不起纸笔,村东有座草房,住过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婆婆,老婆
婆死后,房顶倒塌,只留下几堵土墙颓立在那里。土墙用黄土夯成,上面早有不少孩子的手迹,放牛、割草的孩子走过,总喜欢用树枝或镰刀在上面写写划划,写个自己的大名,画个乌龟王八或牛头马面,以留下一点歪歪斜斜的笔迹为满足,其实大多出于无心,
      颜真卿早听妈妈说过,有些纤弱的字平放还不错,一挂起来就显得站立不住,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扶靠着器物能走,一离开就跌倒。真正高妙的书法,不仅要平放着好看,还要经得起挂。他想:不用纸,不用笔,直接在黄土墙上练字,不仅可以不要买纸笔的钱,还能使自己的字站得住,挂得起,写在墙上不就等于挂在墙上吗?
    颜真卿急忙把自己的主意告诉妈妈,殷夫人一听就流泪了。殷夫人流泪不是为了钱,而是想到,孩子学习刻苦,会动脑筋,而且,小小年纪,已经懂得生活的艰难,理解妈妈的苦衷了。
    用树枝当笔,在墙上写;以后他又用芦杆削尖代替树枝,用秃笔蘸水写,效果就更好。写塌了黄土墙。又将黄泥捣碎,和上水,捏成一枝枝“黄泥笔”,放在屋檐下晾干,“黄泥笔”多得颜真卿一辈子也用不完。
    村西的张秀才告诉颜真卿:要说练字的效果,“黄泥笔”似乎不如芭蕉叶和柿叶。他在缺钱买纸的时候就试过,效果很好,他劝颜真卿不妨试试。张秀才是个考了几年均未中式的人,心地好,肯帮助人。他还说,西邻吕老头家种的芭蕉最好,茎杆细,叶子肥大,可以讨些来栽栽。    最后当然不忘夸颜真卿几句,说些前贤畏后生之类的话来抬高抬高他自己。
    吕老头为人热情慷慨,听说练字要芭蕉叶,当下就摘下一大捆,又挑选了几株叶子肥大的连根挖到颜真卿家院子里栽起来。殷夫人知道,嘴上说“这孩子不懂事,怎么可以麻烦老人家”,心里却暗暗高兴。
    几丝丝雨,几片片风,不多久,院里靠东窗的一排全活了。夜雨落在蕉叶上,隔着窗,“的的嗒嗒”地挺好听;天晴的时候,太阳一照,蕉叶的翠色映上窗纱,连窗格子都染绿了。嫩蕉叶从曲卷的蕉心抽出,嫩嫩的,鹅黄色,又肥又大,慢慢再变成翠绿。但颜真卿舍不得采,据吕老头说,新蕉叶马上采,容易弄伤芭蕉树。正犹豫呢,哥哥上卧牛岗带回许多柿叶,颜真卿洗净,取笔一试,不由欣喜若狂,真是软硬适中,厚薄合度,简直比蜀中出产的彩霞金粉龙凤纸和上等的松花笺还好写,张秀才的话一点不错哩,这才想起上次忘了谢他。
从此,颜真卿除用“黄泥笔”在砖墙上练字,又以蕉叶、柿叶代纸,在母亲的教诲下勤学苦练。书法功底越来越厚实,渐渐地,在远远近近的村镇上,有了小名声啦!

                                                   《千秋笔》连载之 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