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秋笔》后记

(2007-01-03 18:33:50)
标签:

小说连载

分类: 我的著作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因封鲁郡公,世人又称之为“颜鲁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出生在世代热爱书法的家庭里。曾祖父颜勤礼,祖父颜昭甫都精于书法;父亲颜惟贞任国子祭酒,掌管全国的高等教育,更以善书知名,除了父系以外,母系中也有不少前辈以善书著称于世。外祖父殷仲容在当时即与父亲颜惟贞齐名,母亲也谙熟此道,写得一手好字,可谓家有渊源,学有遗风,这对他学习书法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父亲逝世后,家境濒于困厄,颜真卿在母亲的教诲下,刻苦学习书法,因为家贫买不起纸笔,从小“以黄土扫墙习之”。十三岁随母亲来到吴县,依靠任吴县县令的外祖父生活,受外祖父教育。
      公元七三四年,颜真卿考中进土,不久,步入仕途。书法也得到唐代著名书法家“草圣”张旭的指点。由于他立朝刚正不阿,受奸相杨国忠的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平原县东北)太守。
      当时,安禄山反迹已露,在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未觉察的情况下,颜真卿以预防霖雨为借托,修浚城池,招募丁壮,作好反战准备,并巧妙地骗过了安禄山派往平原刺探军情的使者,写下他早期的书法代表作品《东方朔画赞》。
      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于平原、常山之间,夺取军事要塞土门,河北十六郡纷纷响应,合兵二十万,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开辟河北战场,对安禄山成夹击之势,使他俱而不敢急攻潼关。对平乱斗争形势的改观,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酷烈的战争中,从兄颜杲卿与侄儿颜季明先后被安禄山杀害,颜真卿以悲恸之情,写下著名的书法作品《祭侄稿》。以塞马,秋风、冀北般刚健的力度和气概引起人们的美感,与王羲之文人雅集时清润挺拔、轻盈流丽的风格迥然不同。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颜真卿写下《争座位帖》,打击了宦官在朝廷政治生活中嚣张跋扈的气势。官贬抚州后,写下《麻姑仙坛记》。七十二岁时,又写下《颜惟贞家庙碑》、《告身帖》等著名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生活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里,刚正的为人;容易得罪人的性格,使他与所处的时代经常发生磨擦和冲突,一生曾与杨国忠、安禄山、鱼朝恩、元载、卢杞等奸相权臣进行不屈的斗争。洪迈在《容斋随笔》里,为颜真卿这样四朝元老重臣未能官至相位,深感谅诧和不平,这也许可以从他的性格特点上找原因。
      公元七八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拥兵反叛,颜真卿受卢杞陷害,以七十五岁的高龄派往宣抚,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在蔡州龙兴寺被李希烈杀害,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和书法家的一生。使他的“书品”和“人品”高度结合,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
     虽然有迹象表明,颜真卿与杜甫之间不和。杜甫忠君爱国却因言得祸,自然会对审理他案件过于认真的宪(刑)部尚书颜真卿感到不快。然而,他们都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开元盛世”进入中唐,目睹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过程。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时代的烽火狼烟,同样赋予他们的作品以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永久的艺术生命。因此,颜真卿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书法作品,象杜诗一样,不仅呈现出煌煌的盛唐气象,而且,同样是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乱的一面镜于。鲁公之于书法,老杜之于歌诗,其地位亦可相提并论。
      在书法领域里,颜真卿开创了一种朴实端严、雄浑健壮的厚重风格,书法至此而境界始大,人称“颜体”,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对颜书推崇备至;宋以后,学颜书的人更多,直到今天,颜书仍成为我们学习书法的准则和楷模。当今还有一些书法家,从颜书中汲取营养,以开创新的砚边道路。
      为了有利于青少年掌握一些书法知识,也出于对这位杰出书法家的尊敬和纪念,我在上海师院中文系读一年级的时候,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颜真卿和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一些资料,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中跋涉,写成这本历史故事。作为课余习作,虽也有两家出版社愿意出版它,但都因客观原因被搁置了。时隔八年,当我重读原文时,我产生了面对自己孩提裸照的羞愧与惊喜之情。我不悔少作,也不愿在现代生活紧张的节奏里,徘徊在走过的路上,再作长时间的逗留。因为我相信,青少年读者会从中汲取到有益的东西。
      本书写作,曾得到蒋星煜先生的指点和帮助,陈伯吹先生热情赐序,余耀康同志曾帮助抄写部分稿件,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的余茝芳女士,接受这部稿件,并做了不少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一九八二年七月,日本外山军治所著《颜真卿》重版;最近,美国有人研究颜真卿完成博士论文,虽然我目前的博士论文已是梁钟嵘《诗品》,但仍欣慰这本书的主人公将不再寂寞。
                         
                             曹  
                                           一九八六年九月
                                   于复旦大学十七号楼麋囿书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