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2024-11-13 18:47:54)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中耀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开设新学校”的文章。
文中说:设在纽约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和哈顿斯泰弗森特高中,已培养了六、七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两所学校100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它们已培养出的高级科学家和数学家,比美国任何其他学校都要多。
发展科学技术是使一个国家繁荣富强、飞黄腾达的最根本办法。因此美国各州为了培养更多的、世界水平的科研人员和发明家,十年来都以泰弗森特和布朗克斯高中为榜样,设立了同样的学校(美国的学校教育以州为单位独立进行)。
不久前,加利福尼亚州还新开设了一所公立科技高中。但原作者认为“他们只是确实反映了对未来怀有的美好愿望”,因为他认为“这些学校成功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并不直接,学校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质量!”
文章提出了一个反常规理念,把原来高度重视学校、师资和教学水平的理念,改为高度重视学苗,强调学生的质量,肯定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差的关键所在。这一结论,不禁使人吃惊。然而认真想来,作者说的不无道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使很多关心教育的人感兴趣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弄清学校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进一步办好学校,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将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学校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质量。”在这里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州嗯來:很小时候受过早期教育,六岁上私塾,九岁时因家庭衰落,生母因贫困而病倒,他经常出入当铺、药铺之间,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后来母亲病逝,接着养母也逝去,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打击;十岁时全家搬回淮安,在这相当长时间里,他没能很好的学习。十二岁时因伯父在东北工作,他曾来到辽宁铁岭县银州镇的“银岗书院”读书;当年秋因伯父工作变动,他又转学到“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曾是沈阳六中,后改为沈阳幼儿师范)读书,因学业耽误太多,初入学时学习成绩很差,但不久就转而取得了好成绩。国文老师赵希文曾说:“我教过几十年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他就是在这个学校说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现在很多学校把这句话书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有力的标语。
1913年秋,因伯母家在天津,15岁的州嗯來报考了南开学院。因家境不好,交学费有困难,他不得不替学校抄写文件、刻印材料挣点钱贴补宿膳费。因为他学习成绩特别好,学校破例认可他是唯一的免费生。他在学校负担很多学生社团工作,还办学生刊物,但是四年后,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对他的评语是:“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学习比赛,复列其名;专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捷其赛速,两列前茅”他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因此后来得以东渡日本深造。
他读过的学校包括在日本的学校,都不是最好的学校,并且中间曾有间断,然而他在任何一个学校里总是最好的学生。后来参加革命也是杰出的领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论他:“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过100多位政府首脑,其中没有一个人在敏锐的才智、哲理的道德涵养以及因阅历而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
像州嗯來这样品质优秀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都会出人头地,与其说是学校培育了他,不如说他为出过这样学生的学校带来了荣誉。
二、陆逊:他曾被毛主席赞为“中国“闻话隔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隔命加”。”他也不是从什么名校毕业的,他七岁时到远房叔祖周玉田办的私塾读书,1892年10岁时到大家都知道的“三味书屋”随寿镜吾老师读《四书五经》。1893年陆逊的曾祖母故去,祖父周介甫因科举考试案被捕入狱,家庭迅速破落。不久,父亲又患病。陆逊也和州嗯來一样,奔走于借债和药铺之间。后来怕受祖父的株连,还随外婆到大舅父家去住。因此学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898年17岁时,母亲为他凑了点钱,到南京水师学堂去读书。但这个所谓的“学堂”不过是在封建学校的底子上披上了资本主义的外衣,“洋教师装腔作势;中国老师则多是老古董,作文竟出《云从龙 风从虎论》《咬得菜根 则百事可做论》有的老师竟说地球有两个,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说是水师学堂学生都不接触水,原来有个小游泳池,因为淹死过学生,竟然在上面修了个关帝庙……转年,陆逊转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在这个学堂里,陆逊那个班29名学生,他年纪最小,除极少数学生不用功外,那些年岁大的学生学习大多非常刻苦,可是陆逊却不用太费力的每次都考第一名。
学校经常考试:作文每周考一次;其它学科一月考一次。凡是成绩优秀的都发给三等的银质奖章可以换一个二等的;三个二等的可以换一个头等的;两个头等的可以换一个金质奖章。但是从学校设这种奖章以来,只有陆逊一个人得过这金质奖章,他也是以“第一等”成绩毕业并于同年去日本留学。
陆逊在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后因父亲有病,他深感中国医学的落后,于是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
后来,因看日俄战争电影,影片中日军屠杀精神麻木的中国人,陆逊弃医从文,决心以文兴国。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陆逊读书的学校并非是什么高明的学校,可是陆逊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文豪,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隔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钱伟长:7岁时入一座破庙的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1925年父亲从教私塾受聘到无锡县立中学教书,此时他进入工商中学,因对工商功课不感兴趣,几个月后他考上了国学专修学校。后来又随父亲到县立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后来在苏州中学教书的叔父告诉他苏州高中招生,他想去应考。父亲认为他断断续续念了两年中学难以考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参考,结果他考了“倒数第一”,但总算是考上了。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逐渐上升。但不久他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无力供他上学。在叔叔的帮助下,19岁时他才从苏州高中毕业。因经济条件限制,再也无力上大学。后来他听说上海有个穷孩子出身的化学家——吴蕴初,每年从自己味精厂提出一部分利润可为12名优秀的穷学生提供奖学金。他随即到上海去考试,经过充分准备,他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结果竟全部考中。他遂以“清贫奖学金”到清华大学读书。在大学他勤奋学习,1935年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研究生。“清贫奖学金”结束,他又以考取研究生的优异成绩获得“高梦旦奖学金”(高梦旦原系商务印书馆总编,以自己遗产作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1939年夏,英国用庚子赔款招20留英学生,报考达3000人,他选的专业只收一人,结果有3人所得总分一样,主考人决定三人同时录取。但英国当时对德宣战,不能接受留学生;1940年,这20名学生转道去加拿大留学。在学期间他在导师的指导下,把张量分析用于弹性板壳问题上,那组方程式被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194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授予他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到美国研究火箭,发表了很多论文。1946年毅然回到祖国,在我国航天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
虽然他上过清华大学,在国外随著名科学家学习,但是在上述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能充分看出他的学习成绩所以优秀,实是和他本人的优秀素质分不开的。
上述三个实例使我们不能不承认学生的素质实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甚至是决定的因素。因此上述文章的论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你总不能不承认那些知名学校的取得的教育成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国内各名牌大学先后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是的,这些名牌大学里有优秀的教授、有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所有这些,无疑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沃土,但是如果认真考察一下那些后来成为杰出的人物,确实和他们自身的素质分不开。应当说,正是这些学生的素质好,他们才能在众多优秀学生激烈竞争中,得以考进名牌大学,名牌大学所以多出人才,同他们招的学生素质好是分不开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钱伟长他们那批留学生,他们是从3000学生中考取的20名留学生,尽管他们来自不同水平的学校,但后来都成为学有成就的人;
再就是本世纪初,选送去日本的留学生,也都是佼佼者,其代表人物有陆逊、黄兴、邹容、陈天华、朱执信等。这些人都是从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中选送的。他们在日本和日本学生同在一个学校学习时,成绩远远超过日本学生。甚至使日本学生惊异不止。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再次证明是学生的素质决定着他们在校成绩和日后的发展。
了解了打破学校决定人才的观点,可能对我们办学和培养优秀学生提出各方面新的设想。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降低学校育人的意思。
但是为什么有些学生素质好,而有些学生差那?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难道这些好的学生真是天生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吗?
自然,遗传因素和一个人的智力有一定关系,智力高的人更有条件学习好、成才;但是后天的环境教育,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发挥着更大作用,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人的成长过程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
州嗯來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小叔叔结婚后不久就逝世了,因封建思想束缚,婶婶陈氏不愿再嫁。在大鸾(州嗯來乳名)一岁时就把他过继给陈氏。陈氏读书知礼,能诗善画,品德也好,当时她手头还有一点积蓄,就从乡下雇来一位品德善良的乳母。陈氏每天没事就和乳母共同教育大鸾。因未分居,生母自然也参与了抚育。所以州嗯來从很小起,身边就有三个对他进行早期教育的教师。两岁时他学会了一些儿歌、诗歌;三岁时开始识字,并听过三位母亲讲给他的各种故事,尤其是陈氏给他讲了很多“岳母刺字”“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等培养良好品德和爱国主义的故事,这一切对提高州嗯來智力、丰富知识和树立良好品格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他六岁上私塾,因事先已经识很多字,所以开始就学《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并且因外祖父家有很多书,他在少年时期就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大量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可以说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很有学识,打下了良好的未来发展的基础。
州嗯來在东北读书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夜,他除学学校功课外,还读了很多进步报刊并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的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这些进步书籍大大激发了州嗯來的革命热情,他确实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随年龄的增长他逐渐由一个普通的爱国者成为无产街机隔命领到人之一。
他在南开学校办的会刊《敬业》写过明志诗有“夷险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之句;在东渡日本求学时又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充分表达了他救国救民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这种心怀大志,具有优秀素质的人是不能学习不好,不能不成为杰出的人才。
陆逊也生在书香门第,当时家中有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一些用人……祖父周致福有学识、当过京官,关心孩子学习;祖母会讲很多民间故事,常常讲给孩子们听。父亲读过很多书,只是乡试未中,因此脾气不好,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母亲虽然没上过学,因父亲中过举,她也自学到能识文断字。她为人善良,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因为她有每晚读小说的习惯,也常常讲给孩子们听;连用人常妈也会讲很多故事。所以陆逊从小就生活在人口众多,爱抚和教育也多的环境中。因此陆逊从小就品德良好,聪明伶俐。他识字也早,因此七岁上私塾时,未按一般蒙童规则先读《百家姓》《三字经》而是从《鉴略》开始。陆逊从识字起,就对阅读发生强烈兴趣,家中原有的藏书他总是翻来翻去找书看;上学后还常常到叔祖周玉田家去看书。到“三味书屋”上学后,随镜吾老师学了《诗经》阅读能力提高了,于是相继读了《聊斋志异》《娱园诗存》《唐诗叩谈集》……象他这样从小就养成良好品德和读书习惯而埋头于书籍中的学生,素质能不好吗?
陆逊读书期间正是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百日维新”时期,当时有很多进步报刊书籍传播,陆逊作为热血青年深为这些革命激情鼓荡 ,他正是为振奋中华而东渡日本读书的。当时很多爱国志士在日本搞政治活动,举行集会、讲演,陆逊大都参加了。他曾在剪掉辮子后拍了一张照,在背后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名句,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报国之心。由此进一步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
钱伟长也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祖父、父亲和叔叔都是教私塾的先生,可以说是教育世家,但在那个社会,教书人十分清贫。所以他家生活一直很困苦。父母和叔父很关心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的供孩子读书,从小就教育他努力学习,正派做人。
钱伟长生长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期,在上海亲眼见到外滩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使他感到受了莫大侮辱,他决心好好学习,以科学救国。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大举向中国进攻,他更发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因此就更加用功。
从这三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他们生长在有文化知识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得到早期开发、训练,因此既有良好的品德,又有较多的文化知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他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家境经济条件不好,反而会激励他们更加刻苦学习。
他们生活在灾难重重、内忧外患的中国,特别是那些爱国主义先进分子革命思想的传播,不仅给他们以启示,而且激励他们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
他们虽然条件不算顺利,但是终能有机会升学、留学得到深造,自然这也和他们自身的追求分不开。
前三项,可以说是构成他们素质好的基本内容,这还决定着他们在任何学校、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这些好的品质,后来又没有较大的转变,虽然进入各方面条件好的学校,恐怕也难有更好的发展。应当说无论过去和现在,这样优秀的学生还是不少的。
以上这就是我对于“学校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质量”的思考和理解。由此看来,学校不仅要招进素质好的学生,更主要的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为孩子创造多方面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给他们打下良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素质优良的人才。否则,仅凭办好学校,靠学校培育优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三人的事例,还使我们清醒的看到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在培育孩子的优秀素质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呼吁社会有关部门及各媒体广泛宣传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提供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在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方面,发挥出更多、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作为学校,虽然不是决定学生能否成为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然而它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一点也不可以轻视的。学校除了“传道、受业、解惑”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条件外,也能促进学生思想不断进步,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也能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学校将更能发挥育人作用。而且只有做好这方面工作,才能调动起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学生能更自觉的学习。
总之,我们应当深入了解高质量学生的由来,社会和家庭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优秀人才,以便有大量优秀人才涌现,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高质量的学生、人才从何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