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师和学生的不同心理老师的普遍心理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学生的普遍心理学生的自卑心理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老师和学生的不同心理
李晓东
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老师和学生往往有以下各自不同的心理。
老师的普遍心理是: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有权威、有威信、能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还要有威严,说话“好使”,尤其能镇得住那些“调皮生”,使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 “怕他”。
比如,当同学们对某一件事情或某个问题意见不统一时,只要老师一句话,大家就会立刻鸦雀无声。再比如,科任老师上课时大家纪律涣散,课堂上乱哄哄的无法上课,科任老师没办法不得不找来班主任。只要班主任在课堂前面一站,乱哄哄的教室立刻鸦雀无声,这就叫老师的“权威”,班主任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样的老师能够管理好班级,而且能够在学校领导心里“挂号”,给领导的印象是善于管理班级,哪怕是最调皮、最混乱的“差班”,只要到他手,就能变后进为先进并成为优秀的班级;老师本人也会因此在校领导面前有面子,能取得荣誉,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但是,作为优秀管理者的班主任,其光彩的另一面就是学生对他普遍没有好感甚至讨厌。因为如此“权威”的老师,多是一脸的严肃,平时在任何场合都不苟言笑。这样的老师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认为:绝不可以跟同学们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没大没小、没老师样…..如此下去,不仅会失去老师在同学心目中的尊严,而且会让老师在同学面前说话不灵,没有了权力和威信。如此一来,班级就会像一盘散沙,自己就会没了面子,教学管理也就没有了成果。
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仅仅是表面恭敬而心里不喜欢,故而有心里话不对老师说,甚至敬而远之。
学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每一学科的老师都是全校最优秀的,自己最好能遇到一位对学生负责的班主任,他不仅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高超,还能把整个班级管理好,让每一个同学都能遵守课堂纪律,使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把全班的学习成绩提高一大截,成为全校的优秀班级。
同学们还特别希望班主任善解人意、体贴入微,跟同学和颜悦色,希望老师把自己当成同学、朋友、姐妹或母亲。学生最喜欢看到的是老师那有亲和力的微笑,因为老师的微笑,如同温暖的阳光和春风细雨,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消除隔阂、化解不愉快的神奇能力。使学生在与老师交流时,能相互坦承、真挚、友善和诚意,进而有心里话愿意对老师说,有了困难愿意同老师交流,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学生不喜欢前面提到的那种整天满脸阴云密布,从来不开晴也没有笑容的老师。那种严肃有余亲和力不足的面孔,让学生一见到他就心里打怵。学生尤其讨厌那种看不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专门在鸡蛋里挑骨头、甚至吹毛求疵找学生缺点和毛病的老师。
老师的这种严肃权威,表面上是爱学生“恨铁不成钢”,其实是违反了教育科学的规律。因为老师冷嘲热讽贬低学生,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相反,还会打击孩子学习进步的积极性。这样的老师,不懂得赏识教育方法,很少表扬学生,只要发现学生一点缺点或毛病,就无限夸大其词,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抬不起头。若偶尔有那么一两次还无所谓,如果长期如此“管教”,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甚至会打消学生努力向上的积极性。
老师和学生既然已经清楚了双方各自不同的心理,那么我希望彼此双方,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尽量适应对方的需求,扮演好各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