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丢弃的“北京大底鞋”

标签:
“北京大底鞋”黑不溜秋的棉胶鞋七十年代的人们服装鞋文革年代人们的服装北京上海漂亮的花布 |
分类: 散文随笔 |
舍不得丢弃的“北京大底鞋”
李爽
所谓的“北京大底鞋”,因其产地北京,又因其鞋底比鞋帮要稍大一圈,因此称其为“北京大底鞋”。“北京大底鞋”有两个特点:一是黑鞋面、白鞋底,显得特别漂亮;二是鞋的前脸儿方头、肥大,穿起来特别舒适。由于其鞋面的条绒漆黑,鞋底的白色塑料雪白,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无论男女,穿在脚上都显得特别干净利落,是七十年代爱美的青少年最流行的鞋子。
1976年冬,我中学毕业后刚刚参加工作,报到的头一天,在报到的人群中,发现一位身材苗条的女孩站在我的身边。我端详了她几眼,两条辫子又粗又长,慈眉善目的很是端庄,特别是她脚上穿了一双崭新的北京大底棉鞋,显得整个人整洁漂亮。
我主动和她搭话:“你脚上穿的‘北京大底棉’在哪买的啊?多少钱一双啊?”
“是托人在北京买的,5.00元/双,另外还要0.5的工业劵呢”。她看出我的羡慕,得意地回答我。
她的“北京大底棉”真的让我羡慕,遗憾的是我想买却买不到。因为我家根本没有北京的亲属,也不认识谁去北京公出,更没有北京的工业劵......我只能自己暗自沮丧。
回到家里,我把自己如何喜欢“北京大底鞋”的想法和妈妈讲了,想让妈妈求人帮我买一双。妈妈看明白了我的心思,答应我明天上班去学校打听(妈妈在学校当老师)。
第二天,妈妈告诉我说:“学校的一位老师随军去了北京,但没有人知道她的通信地址,等有了她的下落我再联系她吧…..”
等待的心情是急迫的,几天之后母亲仍然没有打听着那位老师的下落。看我急不可待的样子,母亲只好领我去商店买了一双沈阳产的仿品。
“沈阳大底鞋”鞋面也是黑色条绒的,只是鞋底的白色塑料换成了咖啡色。因此整个鞋显得黯淡无光,不漂亮、不干净利落,我也不太喜欢。可是也总比我原来穿的那种黑不溜秋的棉胶鞋强多啦!
提起黑不溜秋的棉胶鞋,那是七十年代冬天男女老少普遍穿的棉鞋,黑色的胶底、黑帆布的鞋面,夹层里面塞满了落地的毛毡子,一点都不暖和。在加上做工粗糙,外形似难看的鲶鱼头,作为爱臭美的女孩,谁都不喜欢穿这样丑陋难看的鞋子。
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三九严寒的时候,气温要下降到零下二三十度,所以鞋子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年轻的我,那时脚出汗的现象非常严重。刚穿了一天的鞋垫,就会被我的脚汗湿得呱呱透。为此,我不得不取出来湿透了的鞋垫,换上干燥的玉米包皮。为了让自己的脚舒服一些,我把玉米包皮用木梳梳成细条,然后再垫到鞋里。晚上回家,我赶紧取出湿透的玉米包皮,放在热炕头烤干,第二天继续垫进鞋里。干燥的玉米包皮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的用,俨然成了我最好的鞋垫。
这种黑不溜秋的棉胶鞋我是实在穿够了,记得我每天晚上掏出来的玉米包皮都是湿漉漉的。再者,棉胶鞋黑不溜秋的外表也实在太难看了,我已经是参加工作的大姑娘了,真的想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些,所以我还是接受了这双仿造的“沈阳大底鞋”,虽然它远不及“北京大底鞋”那样漂亮,但总比棉胶鞋漂亮多了。
我穿着崭新的“沈阳大底鞋”上班了,同志们纷纷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可是我依旧高兴不起来。每每看到别人穿北京大底鞋就羡慕的不得了,恨不得自己也马上穿上一双,那该多神气啊!
几天后,下班回家的妈妈刚一进屋就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妈妈满脸微笑地说:“随军的那位老师来信了,她在北京一家学校教书,还上了北京户口,享受和北京人一样待遇......”。
“太好了!那就赶紧给这位王老师回信,求她给我买一双北京大底鞋吧!”我哀求妈妈。
还别说,这位老师还真够意思,一周后我就收到了她寄来的一双北京大底鞋。
漆黑的条绒鞋面,雪白的白色塑料鞋底,正是我心中最理想的那种“北京大底鞋”。我穿在脚上试穿一下,不大不小漂亮极了;随即又马上脱下来,拿在手里反过来调过去地把玩欣赏,心里高兴的那个劲啊甭提了,既舍不得穿,又爱不释手地放不下。
我非常珍惜这双来之不易的鞋,一定要等上班才穿到脚上。如果不小心碰上一点泥土,我恨不能马上用刷子刷干净,平时,我总是用抹布把白色塑料鞋底的底边擦得雪白。自从穿上这双鞋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形象漂亮多了,人也显得格外神气。还有一点体会是,“北京大底鞋”比起棉胶鞋既舒适又暖和,我十分珍惜它,特别是有些公共场合时,我相信穿着它一定会为我的形象加分。
冬季里的一次雪后,我和同志一起清理单位分担区的积雪。经过一个上午的紧张劳动,鞋里鞋面灌满了雪,回到热屋子里,尚未来得及打扫雪就融化了,鞋面也湿了。中午回到家里,我就赶紧脱下“北京大底鞋”,放到地炉子的热铁板上烤干。又急忙脱下被雪水弄湿的衣服洗了起来,忘记了放到地炉子热铁板上的“北京大底鞋”。结果,雪白的白色塑料鞋底被烤出了两个焦黑的大窟窿,烤化了的塑料冒出了一股刺鼻的气味。
“咦,什么味道这么呛人?糟了!一定是我的鞋被烤化了!”我急忙放下手里正在洗的衣服,赶紧去地炉子处拿鞋。当我用力拿起鞋子时,已经融化的塑料底仍然黏糊糊的粘在铁板上,并拉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胶状物,鞋底的脚掌处露出现两个拳头般大的焦黑窟窿。我一看就傻眼了,那可是我最心爱的大底鞋啊!刚刚穿了没几天,我的虚荣心尚未享受够,如今竟毁于一旦......我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妈妈闻声跑来,看看烤化的鞋子安慰我说:“可以修好的,明天我求邻居修鞋的王大爷给重新钉上个胶底就好了”,我半信半疑地等待明天。
第二天,王大爷在鞋底的露窟窿处钉了个厚厚的胶底,大底鞋也因此变得又重又蛮。鞋底儿不平,穿起来还有点硌脚掌,尽管这样,由于我对“北京大底鞋”的情有独钟,舍不得丢弃,这双被烧漏了鞋底的“北京大底鞋”仍然伴随我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季。
九十年代,辽北小县城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北京大底鞋”逐渐地退出了时尚鞋款的舞台,各种皮鞋、布鞋、胶鞋、琳琅满目,连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老北京布鞋”产品也更新换代了,以致市面上的北京大底鞋彻底脱销了。
一次,我在夜市闲逛。偶然发现一个摊贩正在叫卖“北京大底鞋”,我循声赶了过去,几经查看果然是真品。询问摊主怎么还有这种老商品?他坦诚地告诉我,这些东西是商店的老库底子,没有钱给职工开资,现在拿出来顶账给职工作为工资。既然是纯正的“北京大底鞋”一定要多买上几双,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一下子买了5双鞋。给老公2双,我自己留3双。
当年的“北京大底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