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炒饼
(2014-04-26 21:28:25)
标签:
回忆往事的故事油条豆浆大饼河北的承德锅烙馅饼火烧炒饼北京、天津及河北 |
分类: 散文随笔 |
难忘的炒饼
李晓东
和同事出差到河北的承德,看到街道两旁的快餐和小吃林立、食客甚多。此时的我俩已经贪晌过午,辘辘饥肠已经咕噜噜叫个不停,禁不住阵阵香气的诱惑,只想品尝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
我俩沿街浏览了一趟,只见街道两侧到处是热气腾腾的米饭、包子、饺子,大腕儿的抻面、混沌,还有香气扑鼻的锅烙、馅儿饼、火烧……然而,铺面最多的还得数“炒饼”。
“炒饼”,顾名思义就是将烙好的大饼切成饼丝,再加之肉丝、蔬菜丝翻炒一下,就是香气扑鼻的炒饼。这是关内常见的小吃,也可以说是山海关以南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平民百姓的日常主食。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北京、天津的大超市、小吃街和菜市场的面食摊亦或是农村的小酒馆,到处都有“炒饼”的“身影”和香气。
“你吃过炒饼吗?若不咱们来一碗炒饼尝尝咋样?”我一边向同事介绍“炒饼”,一边征询他的意见。
“饼还能炒吗?”同事反问我。我理解同事的心理,东北人会认为烙的饼是不可以再炒的(会疲沓、嚼不动)。
“若不,咱们来一碗尝尝?你就会知道了……”我回答。
“好吧,那咱们就一人来一碗吧!”我们沿路边走边看,看到许多食客正在狼吞虎咽的样子,同事终于架不住我的忽悠。
东北的饭店是断断没有“炒饼”的。因为东北的饼都是靠油炸或油煎的。甭管哪一种饼,都要靠油热将其煎熟。因此东北的饼往往表皮被油炸成金黄色,薄薄的、脆脆的,新出锅的热饼特别的香。一旦吃剩下的凉饼,就会有些疲沓。如果再用其炒饼一定会“艮”得让人嚼不动……
我最初吃炒饼还是在60年代,当时我在沈阳读西塔小学。我和爷爷奶奶住在西塔东面的“老道口”,在“天桥”下面有一个人力蹬三轮的运输队,而其中的许多蹬三轮的车夫多是河北和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就在这家运输队的马路对过,有一家简易棚式低矮简陋的小吃部。记不得小吃部叫什么名子,只记得他家的生意特别好。比如:早点是大饼、油条和豆浆。之所以有大饼,也许是为了迎合那些河北和山东籍的三轮车夫?也许上灶的师傅是河北人?反正他家烙的大饼与沈阳的饼不一样,就是我在上面说的那种关内特色的不放油的“大饼”。说它是大饼,是因为一锅仅烙一张,锅有多大,饼便多大,待饼熟出锅后再切成均匀的扇型小块论斤买卖。他家的油条个儿大、豆浆稠,价钱也不贵。油条是七分钱一根(可以劈成两根),豆浆是三分钱一碗,蹬三轮的车夫需要早起,往往来不及做饭便买上半斤大饼、两根油条,卷在一起大嚼一气,然后再喝上一碗豆浆,即经济又实惠。可以说,大饼和炒饼就是三轮车夫和附近的居民的早点和中餐主食。
他家的午餐是炒饼和炒菜。即使炒菜很廉价,但来这里的三轮的车夫仍然舍不得点炒菜,他们多是满满的一大盘子炒饼(不过一元钱),再来一壶(二两半)白酒,连饭带菜加酒就齐了。一间小屋三个单桌,一日三餐天天爆满。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曾经专程去“老道口”的天桥下面寻旧,遗憾的是当年的人力三轮车运输队早已“人去楼空”无人知晓了。只有当年的记忆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我幻想,当年既经济实惠又味美可口的“炒饼”,能否在“老道口”恢复“老字号”呢? 我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希望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平民百姓的“炒饼”文化,引进到东北并发扬光大,而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么,东北人一定会又多了一种既经济实惠又味美可口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