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十年前在宝坻老家“打的”

(2014-04-15 14:58:58)
标签:

把微笑写满脸上

宝坻老家“打的”

出租自行车

天津市宝坻区

川流不息的自行车

分类: 散文随笔

四十年前在宝坻老家“打的”

李晓东

 我老家在河北省的宝坻县(现今归天津市宝坻区),虽然地处京、津、唐均不过100公里,但四十年前的这里经济欠发达,在交通工具上就可以看得出落后得让人惊诧。

 那是1970年冬,我在辽宁的开原县当知青,借冬季生产队“猫冬”(冬休)之机,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按照爷爷事先来信的告知,我从辽宁开原乘坐火车抵达天津,再倒车到宝坻,然后再“打的”回老家所在的村。不过,那时在宝坻“打的”不是“出租轿车”,而是“出租自行车”。

 宝坻的火车站很小,一栋陈旧的平房有些似东北的“乘降所”,远不及开原火车站的规模大。出了检票口,我并没有看到宽阔的“站前广场”。只见在火车站前一块偌大的开阔场地上,散乱着许多招揽生意的“出租自行车”。

 所谓“出租自行车”,就是用自行车后货架载人,坐“二等车”送你到目的地。

 开始,我对“出租自行车”载人兼驮货很有些疑惑。心想,若载一个人驮上几十里路还可以,可若再携带几十斤的东西(我带了三个旅行包,约50多斤)能一同驮去吗?

一位40多岁农民打扮的人推着自行车来到我的面前,主动询问我:“用车吗?去哪啊?”经过几番商量,我们讲妥了5元钱送我到20多里外的村子。

 “上车吧,小伙子!”他热情地招呼我。随后,他把我的两个旅行包(40多斤)用绳子捆在车架的两侧一边一个,再将另一个包(10多斤)悬挂在车把的前面。看他娴熟的手法,也许是位“出租自行车”的老把式?我在心里猜测着他。当我在自行车后货架上坐稳后,他就“开车”了。

 我仔细看了一眼他的自行车,不是商店卖的那种普通自行车,而是用镀锌管子焊的车架子,上面没有喷漆刷油,镀锌管仍然是银白的本色。再细看,我发现其车体要比普通自行车长半尺左右,他告诉我,这种拉客的自行车都是自己攥的(组装)。用镀锌管焊制车架,可以承重更多;车体加长,有利于载人或载货的平衡和稳定。

 按照他的说法,我仔细环顾左右过往的自行车,果然凡是拉客的“二等车”绝大多数都是这种镀锌管焊制的车(个别的也有山东产的加重“大金鹿”,上海产的加重型“永久”,天津产的加重型“飞鸽”)。我坐在自行车后货架上,只觉得踏车的师傅特别有力气。砂石的路面平整而宽阔,他的车骑得飞快,一辆接一辆地“超车”。

 环顾公路沿途的风光,我发现在身边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流中主要有两种自行车:一种是商店卖的普通自行车,多是单人骑行;另一种是用镀锌管自己焊制的自行车,主要用来载货。

这里的自行车载货量大得令我惊诧不已,不仅后货架上可以载货,其车横梁的前部分也可以搭载东西(其车体比普通自行车长)。沿途中我看见,有人在自行车后货架的两侧,一边挂了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足有100多斤)蔬菜水果,也有人在自行车后货架上搭载了整袋(100~200斤)的粮食(关里装粮食用的不是东北的麻袋,而是用细长的口袋)。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竟看到有人用自行车来载肥猪和房木。只要在自行车后货架上面放上一块结实的大块木板,再用绳子将肥猪(100~200斤)与木板和后货架绑牢就OK了。用自行车载房木是东北人闻所未闻的,我所说的房木不是细细的椽子,而是三米多长、烟囱管般粗细的檩子。骑车人将两根圆木(起码200多斤)上小下大地绑成X字型,将其“骑”在自行车的后货架上再绑牢,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面竟能潇洒自如地骑行……难怪这里的人用自行车当出租车。在心里,我钦佩这里的人们物尽其用的魄力。

半个小时后,自行车离开了宽阔的公路,拐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土路。土路不平坦且狭窄,自行车在坑坑包包的土路上颠簸着,好在车主早在后货架上垫了厚厚的棉垫,让我并不觉得硌屁股。我又注意了车主的鞍座,也是自己特制的那种又长又大的鞍座,给人的感觉是柔软、舒服……我钦佩这里的人们对“出租自行车”的细心,让雇主也让自己更舒适一点。

老家之行,让我认识了“出租自行车”,也让我看到了自行车的“潜能”。回到东北后我也如此效法,无论载人、驮物,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缺少自信。平日里去超市购物,驮粮食、驮菜、驮纸箱……百十来斤重的东西只要放在货架上,我照样骑行。小水缸、大花盆等易碎物品,别人必须用推车运的东西,我也敢用自行车驮,而且不用捆绑。只要一只手扶住东西,另一只手扶着车把,我就可以潇洒上路了。我的“逞能”让周围人惊讶得:“你的胆子真大啊!”。其实,我自己知道,与老家人用自行车驮肥猪、载房木相比,我的行为根本算不上冒失,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借鉴了老家“出租自行车”的“潜能”而已。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猜测宝坻火车站前一定不会再有当年的“出租自行车”揽客了。如今,连辽宁开原小县城的出租车都由前些年的“奥拓”“奇瑞”换成了今天的“捷达”,老家宝坻的出租车怎么也得是天津的“夏利”或者是北京的“现代”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难忘的炒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