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在宝坻老家“打的”
(2014-04-15 14:58:58)
标签:
把微笑写满脸上宝坻老家“打的”出租自行车天津市宝坻区川流不息的自行车 |
分类: 散文随笔 |
四十年前在宝坻老家“打的”
李晓东
一位40多岁农民打扮的人推着自行车来到我的面前,主动询问我:“用车吗?去哪啊?”经过几番商量,我们讲妥了5元钱送我到20多里外的村子。
这里的自行车载货量大得令我惊诧不已,不仅后货架上可以载货,其车横梁的前部分也可以搭载东西(其车体比普通自行车长)。沿途中我看见,有人在自行车后货架的两侧,一边挂了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足有100多斤)蔬菜水果,也有人在自行车后货架上搭载了整袋(100~200斤)的粮食(关里装粮食用的不是东北的麻袋,而是用细长的口袋)。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竟看到有人用自行车来载肥猪和房木。只要在自行车后货架上面放上一块结实的大块木板,再用绳子将肥猪(100~200斤)与木板和后货架绑牢就OK了。用自行车载房木是东北人闻所未闻的,我所说的房木不是细细的椽子,而是三米多长、烟囱管般粗细的檩子。骑车人将两根圆木(起码200多斤)上小下大地绑成X字型,将其“骑”在自行车的后货架上再绑牢,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面竟能潇洒自如地骑行……难怪这里的人用自行车当出租车。在心里,我钦佩这里的人们物尽其用的魄力。
半个小时后,自行车离开了宽阔的公路,拐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土路。土路不平坦且狭窄,自行车在坑坑包包的土路上颠簸着,好在车主早在后货架上垫了厚厚的棉垫,让我并不觉得硌屁股。我又注意了车主的鞍座,也是自己特制的那种又长又大的鞍座,给人的感觉是柔软、舒服……我钦佩这里的人们对“出租自行车”的细心,让雇主也让自己更舒适一点。
老家之行,让我认识了“出租自行车”,也让我看到了自行车的“潜能”。回到东北后我也如此效法,无论载人、驮物,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缺少自信。平日里去超市购物,驮粮食、驮菜、驮纸箱……百十来斤重的东西只要放在货架上,我照样骑行。小水缸、大花盆等易碎物品,别人必须用推车运的东西,我也敢用自行车驮,而且不用捆绑。只要一只手扶住东西,另一只手扶着车把,我就可以潇洒上路了。我的“逞能”让周围人惊讶得:“你的胆子真大啊!”。其实,我自己知道,与老家人用自行车驮肥猪、载房木相比,我的行为根本算不上冒失,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借鉴了老家“出租自行车”的“潜能”而已。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猜测宝坻火车站前一定不会再有当年的“出租自行车”揽客了。如今,连辽宁开原小县城的出租车都由前些年的“奥拓”“奇瑞”换成了今天的“捷达”,老家宝坻的出租车怎么也得是天津的“夏利”或者是北京的“现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