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会来事儿”
(2009-04-06 17:14:31)
标签:
人际关系会来事的人能善解人意并乐于助人溜须拍马或看人眼色行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
分类: 世象杂谈 |
换个角度看“会来事儿”
李晓东
生活中有人特别善解人意,又乐于助人,平时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关系融洽,而一旦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能积极主动地以其最容易接受、最稳妥的方式给人以帮助,人们称其为“会来事儿”。
对“会来事”的人,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会来事”的人多是势利之徒,专会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与这种人不可交友;也有人认为“会来事”的人不都是心怀叵测的,他们不过是比常人有更多的“眼力见”,能更准确地揣摩别人的心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会来事”的人,会发现这种人多是善解人意并乐于助人的。他们之所以“会来事”,是因为他们有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爱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助人心理,能促使他们敏锐地观察并体会到他人需要什么帮助和给人以怎样的帮助.....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和美德。
我们将“会来事”的人与另外一种人(自私)相比,就能鲜明地看出他们的长处:比如有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对他人毫不关心,十分冷漠。更有甚者,当别人稍稍侵犯了他的一点利益,或所办的事稍不合他的心意,便会横加指责、冷言恶语、暴跳如雷;有的人则“杵倔橫丧”,一句话能把对方“噎死”。平时跟谁也没笑容,对下属更是没个好脸儿,“面目可憎”得令人不得不敬而远之.....两者对比,孰优孰劣、泾渭分明。
“会来事”绝非巧嘴滑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或看人眼色行事、唯命是从、油头滑脑、见风使舵;也不是顺情说好话、奴颜婢膝、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俯首贴耳;更不是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口蜜腹剑、当面甜言蜜语,背后踢脚下绊......
“会来事儿”的人,多是讲文明有礼貌、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人,他们特别能以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帮他人所需”。如果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他们总会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能容人、有涵养,具有一定程度的高风亮节;谦让他人、忍辱负重,是他们的另一特点。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在那些互不相让的争执中,总能舍掉自身利益“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工作和荣誉面前,常常表现出“见困难上,见荣誉让”的高尚道德。最难得的是他们往往具有那种能较好地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能选择适当的时机,妥善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既能不丧失原则地“和稀泥”,又能委婉地“化干戈为玉帛”。
正因为上述种种优点和长处,“会来事儿”的人在生活中颇有“人缘”,大家自然愿意和“有眼力见”的人合作、往来,遇到困难和自己解不开的“扣”时,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同时,人们也愿意有所回报给他。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他们往往就是得到帮助最多的"好汉"。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日就是真诚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我国有句成语:“吉人天相”,称赞的就是这种人。
有人常常误把“会来事儿”的人,混同于“溜须捧臭”、“投机取巧”、“善于钻营”的人加以蔑视,视其为“势利小人”疏而远之、避而贬之。我们不能否定“会来事儿”的人中确实混有貌似实非的奸佞小人,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种人终有一天会露出马脚而被人们所抛弃。而我们不可有眼无珠地将“明珠”视为“鱼目”而丢弃。
也有人矫枉过正,为与“奸佞小人”划清界限,为人处事、说话唠喀,常常板着面孔,有事说事、没事“退朝”,缺少幽默感,更没有亲和力。在邻里关系和同事感情上,常常是不即不离、不冷不热,缺少“热心肠”。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正不阿之士,一旦遇到矛盾或者争议,只会直来直杵地据理力争,甚或横眉冷对地“寸土不让”,结果双方矛盾就在其“讲原则、认死理儿”的情况下常常被激化,事情最终往往被搞砸。因为他们不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也不理解生活常常需迂回、妥协,凡事应以最佳的方式求得圆满。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话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怨家多堵墙”,看来不无道理。
西方人很重视人际关系,有学者经多年调查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人际关系要起百分之八十的作用,而其才华只起百分之二十的作用。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在官场上、市场上或生活中,那些会来事的人,都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身边有更多会来事儿的人,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就会更加和谐、团结、友爱、进步......
但愿有更多的人“会来事儿”。
■慧儿金轶东
■一对孪生小画家
■三岁识字三千的黄军泽
■苏州“三好学生”——朱骁洵
■张驰是剑桥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
■l带给我们的启示
■她送儿子上耶鲁大学
■孔子告诉我们些什么?
■伟人成才的奥秘
■我爸爸妈妈说……
■少年大学生——施展
■学与不学大不相同
■台球“神童”带给我们的启示
■家长不宜炫耀“孩子好”
■教孩子知法懂法守法
■女儿与动画片
■教子勿强制
■培养孩子与“吃苦”
■孩子有知心话愿意对谁讲?
■孩子聪明的关键是教育
■读书与“数字三”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中小学生午睡好
■写给同龄人
■从学骑车想到的
■成材需读书
■帮助孩子调好人生基色
■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潜能开发
■“少年文学家”杜影
■“无师自通”的小诗人—田晓菲
■连续跳级的孙沁莹
■白居易所受的早期教育
■给各位博友的信
■13岁考上“国防科大”的那威
■ 什么最重要?
■帮孩子提高eq能力
■谈孩子学习的“最佳期”
■什么是早期教育
■知识分子家庭的早慧儿—吴燕
■欧阳修学写短文
■刘亦婷为什么能到“哈佛”读书?
■六岁学高中功课的刘小斌
我家育出了“一龙一凤”
■什么是早期教育
■五岁的“大学生”小津津
■鼓励孩子练一手好字
■写给孙儿的一封信
■老人对隔辈孩子的教育
■闲谈"朝三暮四"
■儿子高考落榜之后
■《我长大了》电视片告诉我们什么
■写给儿丶儿媳的信
■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克里夫 · 杨 跑了个第一
■快速阅读法
■说说教孩子说话
■育儿成才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关注孩子的性发育
■困难不是借口
■韩愈的“符读书城南”
■谈早期教育的广泛性问题
■读书与兴趣
■让自己真正成为育儿成才的家长
■孔子怎样学习?
■让孩子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选书、读书的原则
■胎教——不可忽视的基础教育
■胎教——育儿成才的基础教育
■预测孩子的发展
■培育好孩子是家中的大事
■重要的是继承精神遗产
■家庭非有书不行
■帮孩子选择职业
■值得借鉴的犹太人育儿经验
■成才要诀
■谈勤奋刻苦思想作风的培养
■一封陈旧但仍可一看的信
■千万不要忽略了精神财富
■认真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
■父母育儿要有危机感
■谈孩子教育(学习)的“最佳期”
■让孩子充分利用图书馆
■“胡萝卜加大棒”
■谈找对象
■给各位博友的信
■谈谈对孩子的“智谋”教育
■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
■须向孩子输入的几个基本观念
■创新人才的培育
■用“重复法”教育孩子
■每个孩都能成才
■“知识改变命运”
■谈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说说孩子的“潜能”
■孩子不愿吃蔬菜怎样办?
■几个早期教育实例
■学生“好与差”的区别
■关于孩子的定向发展问题
■积极认真培育好孩子的记忆力
■“知识改变命运”
■婴幼儿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
■表扬、鼓励、批评
■不能娇惯孩子吃独食
■青春期恋爱箴言
■人生的信念
■说说"教育爸爸"
■人生至要是读书
■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是教育孩子的要招
■我们怎样还孩子的债
■一个衣服穿得少丶睡觉也少的孩子
■育儿成才的四大法宝
■在人生的长跑路上
■ 成功丶成才要言
■四种马、四种人、四种学生
■家长自身素养是教育孩子的要招
■走好人生的道路
■书,非背不能读
■一切事情都应按规律办
■他们怎样成为作家
■多鼓励孩子
■刻苦会使人生更美好
■刻苦是成功的基础
■战胜不良的自我意象
■需尽早人生理想当众讲话能力
■口吃是可以自我矫正的
■" 有空赚钱,没空教孩子"的苦果
■家长应学点"人才学"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必修课
■让孩子带着俭朴上大学
■紧张的学习离不开积极的休息
■每个孩都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