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人才是怎样培养的?(1)
(2008-11-16 18:25:57)
标签:
家庭教育教育科学望子成龙勤奋刻苦思想道德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杰出的人才是怎样培养的?(一)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开设的学校》的文章。
文中说:设在纽约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和哈顿斯泰弗森特高中,已培养出了六、七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两所学校在一百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它们已培养出的高级科学家,比美国任何其他学校都要多。
发展科学技术是使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根本,因此美国各州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十多年来纷纷以哈顿斯泰弗森特和布朗克斯高中为榜样,设立培养杰出人才的学校(美国教育体系以州为独立单位)。
加利福尼亚州创立了一所公立科技高中。但文章说:“创立者只是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作者认为:“学校成功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无因果关系,学校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质量”。
文章提出了一个一反常规的理念:把历来重视师资水平、名校的观念,改为首先强调学生的质量。这一新观点的提出,不禁使人吃惊。然而认真想来,作者的观点不无道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使很多关心教育的人感兴趣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弄清学校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进一步办好学校,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将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很赞同“学校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质量”的观点,因为有很多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一、周恩来:很小就受过早期教育,六岁上私塾。九岁时生母因家庭衰落而病倒,于是他经常出入当铺、药铺之间,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母亲病逝后,养母也很快逝去,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打击。十岁时全家搬回淮安。十二岁时他随伯父来东北的辽宁铁岭县“银岗书院”读书,因伯父工作变动,当年秋他又转学到“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因学业耽误太多,周恩来初入学时学习成绩很差,但很快就转而取得了好成绩。国文老师赵希文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周恩来就是在这个学校说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很多学校把这句话书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成为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名言。
1913年秋,十五岁的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开学院。因家境不好,交学费有困难,他不得不靠抄写文章、刻印材料挣点宿膳费。周恩来品学兼优,学校破例批准他为唯一的免费生。他负担学生社团的很多工作,还亲自执笔办学生刊物,但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对他的评语是:“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学习比赛,复列其名;专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捷其赛速,两列前茅”他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因此后来得以东渡日本留学深造。
他读过的学校,都不是最好的学校,并且中间曾有间断。然而他在任何一所学校总是最好的学生,后来参加革命也始终是优秀的领导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评论他:“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我有幸会见过一百多位政府首脑,其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道德涵养以及因阅历而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
像周恩来这样品质优秀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都会出类拔萃,与其说是学校培育了他,不如说学校为出过他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自豪。
二、鲁迅:他曾被毛主席赞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也不是从什么名牌的学校毕业的。七岁时,他到远房叔祖周玉田办的私塾读书。1892年十周岁时,他到“三味书屋”随寿镜吾老师读《四书五经》。1893年鲁迅的曾祖母故去,祖父周介甫因科举考试案被捕入狱,家庭迅速破落。不久,父亲又患病。鲁迅也和周恩来一样,奔走于借债和药铺之间。后来,怕受祖父的株连,鲁迅随外婆到大舅父家去住,学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1898年十七岁时,母亲凑了点钱,送他去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但这个“学堂”的洋教习装腔作势,国语老师则是老古董。作文竟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有的老师竟说地球有两个: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转年,鲁迅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鲁迅那个班29名学生,他年纪最小,除极少数学生不用功外,那些年岁大的学生学习大多非常刻苦,可是鲁迅却不用太费力的每次都考第一名。
学校经常考试:作文每周考一次,其它学科一月考一次。凡是成绩优秀的都发给奖章,三个三等的银质奖章可以换一个二等的;三个二等的可以换一个头等的;两个头等的可以换一个金质奖章。但是从学校设这种奖章以来,只有鲁迅一个人得过金质奖章,他也是以“第一等”成绩毕业并于同年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后因在父亲有疾病过程中,深感中国医学的落后,随升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
后来,鲁迅因为看日俄战争电影,见影片中的日军屠杀精神麻木的中国人,才决心弃医从文,以文兴国。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读书的学校并非是什么名牌的学校,可是鲁迅终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文豪,他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钱伟长:七岁时入学一座破庙的学堂读《三字经》《百家姓》,1925年父亲从教私塾受聘到无锡县立中学教书,此时他进入工商中学,因对工商功课不感兴趣,几个月后他考上了国学专修学校。后来又随父亲到县立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后来在苏州中学教书的叔父告诉他苏州高中招生,他想去应考。父亲认为他只是断断续续念了两年初中难以考取,他抱着试试的心情结果考了倒数第一,但总是考上了。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逐渐上升。但不久他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无力供他上学。在叔叔的帮助下,十九岁时他从苏州高中毕业。因经济条件限制,再也无力上大学。后来听说上海有一位穷孩子出身的化学家——吴蕴初,每年从自己味精厂提出一部分利润可为十二名优秀的穷学生提供奖学金。他转而去上海考试,他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结果竟全部考中。他遂以“清贫奖学金”到清华大学读书。在大学里他勤奋学习,1935年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研究生。“清贫奖学金”结束,他又以考取研究生的优异成绩获得“高梦旦奖学金”(高梦旦原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以自己遗产作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1939年夏,英国用庚子赔款招二十名留英学生。报考人多达三千,他选的专业只收一人,结果有三人所得总分一样,主考人决定三人同时录取。但英国当时对德宣战,不能接受留学生。1940年,这20名学生转道去加拿大留学。在学期间他在导师的指导下,把张量分析用于弹性板壳问题上,那组方程式被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194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授予他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到美国研究火箭,发表了很多论文。1946年毅然回到祖国,在我国航天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上做出很大贡献。
虽然他上过清华大学,在国外随著名科学家学习,但是在上述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能充分看出他的学习成绩所以优秀,实是和他本人的优秀素质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