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岁学高中功课的刘小斌

(2007-07-15 21:15:14)
标签:

感悟随笔

少年大学生

智商

刘小斌

孩子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六岁学高中功课的刘小斌

中耀 

  这是一位在早期教育原则指导下的父亲,按照自己的设想,成功培育了一个早慧儿童的实例。
  我们从刘小斌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教育对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学习和借鉴这一经验,会对“望子成才”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刘小斌,1979年1月26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富安村。十个月后会说简单话, 两岁半时父亲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便教会他三千六百个常用字,做到会读、会组词、会造句。后来不光可以看各种儿童读物,还通读了小学全部课本和不少课外书籍。六岁时,他己学完了初中数理课程,开始学习高中功课,并且以较快速度学英语。
  他智力超常,因此引起当地市、县妇联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当地报刊报道了他。为此他入选了“江苏省1984年十佳新闻人物”(获票15.7万多张,名列第5)。在赴南京金陵饭店开会期间,他做平面几何及代数题的计算表演,受到了众多与会人员的赞赏,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相继播放了现场录像。
  中国科技大学听说后, 曾派专人了解他的情况。

  

                     
  那么刘小斌是怎样培育起来的呢?是否他天生就特殊聪明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他成长的情况。
  刘小斌的父亲——刘廷美, 系“文革”前高一的学生,“文革”后就读“中师”,后任岗埠小学校长。母亲张兆芳,“文革”后高中毕业,任小学教师。家住偏远的农村, 经济情况一般。
  刘廷美是个非常好学的人,虽然在偏远的乡下,购书极不方面,但他还是购买阅读了不少书,如:《早期教育和天才》、《漫话幼儿早期教育》、《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等等,并且决定从妻子怀孕起就对孩子进行“胎教”试验。
  他认为母亲在怀孕期间,如果多进行智力活动,可能对胎儿有好的影响,所以就让妻子多看书学习,多演数学题。在孩子出生后,他考虑要通过各种办法,加大对孩子大脑的刺激,主要是通过听、看、接触……使孩子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和刺激,以促进大脑和智力的发育。
  他还想办法使孩子大脑兴奋和抑制幅度加大,以取得更大效果。如经常让孩子听各种不同声音;让孩子看不同动物;为了刺激孩子的味觉,在给他喝糖水时,突然让他尝尝矾水的味道; 在刮风下雨时把他抱出去,让他淋淋雨、吹吹风;在和孩子在一起玩时,忽然有意地离去, 把孩子一个人故意丢在那里,让他哭喊、让他孤独无助丶让他经历独自承担困难的滋味……
  刘廷美到现在还有时故意和孩子辩论,或给孩子出上一道难题……他认为这种“折腾”能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起到较好的作用。
  刘廷美还按自己设想适当减少孩子的睡眠,以相对延长孩子感知认识世界的时间,增加脑的刺激量,他认为这能促使孩子大脑(智力)发育更好些。其具体做法是:孩子生下一个月后,在保证孩子睡足十二、三小时后,不让孩子整天睡觉 (人睡眠的长短是不一致的,有的人睡眠时间短,但是可以通过“深度睡眠”去弥补,效果反而更好。刘廷美的实践证明, 这件事对刘小斌的身心并无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观点,刘廷美平时还故意让孩子多哭上几声,他认为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有作用的身心运动。虽然当时遭到了妻子的反对,但是事情过后,妻子也感到丈夫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刘廷美学过一些早期教育知识,知道尽早教孩子说话的重要意义。他在孩子很小时就常常和孩子说话,称之为“对牛弹琴”,这样“反复弹”的结果,小斌十个月时就开始“冒话”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小斌七个月还不会讲话时,因为乡里建水塔挖了他家山芋地。父亲带他到地里去看,父亲指着露出来的小山芋告诉他这叫山芋, 并带回几个给他做熟吃了。这年秋天,外婆带他去挖山芋,十个月的小斌对外婆说:“这是山芋,好吃。”外婆一听吓坏了,她不知以前的过程,又有迷信思想,回家就对刘廷美说:“不得了啦 ! 谁也没有告诉他,这孩子就认识山芋。准是转世没喝“迷魂汤”, 因此成了一个笑话。小斌到两岁时,话已说得相当完全和流畅了。
  小斌在周岁前和一般孩子没有什么大差别,但一周岁后就逐渐显露出他的不同点:
  表现有较好的记忆力。如常到他家来玩的孩子,谁几岁? 某一天做过一件什么稍稍奇特点儿的事? 他都记得。他对周围很多事物都有较大的兴趣,也表现得精力旺盛,不知疲倦。他常常愿意自己去干些什么,甚至大人抱他一会儿,他也不愿在怀里闲着,而愿意自己下地去玩。他把屋里的东西全翻乱了,爸爸、妈妈收拾完不久他又搞乱。
  他睡眠时间比一般孩子少。夏天中午,一般大人孩子都午睡了,他却不愿睡午觉,大人实在让他睡,他只好躺下装睡。等大人睡着,他自己又下地去“忙碌”。平时,他向父亲提出很多问题,父亲都很耐心地和他讨论。刘廷美知道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所以,经常带孩子到各处走走、看看,一方面开拓孩子的眼界,同时又创造了子问父答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他始终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甚至孩子把表和玩具都拆坏了,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表扬孩子愿意弄清道理的探索。
  为了下一步的识字学习,刘廷美想办法先让孩子对学认字发生兴趣。说“字”是人们的好朋友,它可以告诉人们好多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商店里卖什么东西。认识的字越多,朋友越多,知道的事情也就越多。这样, 孩子就十分想和字交朋友,并且想交很多朋友……
  从1981年7月起,刘廷美教孩子识字,开始时稍稍慢些,注意不能让孩子感到疲劳和厌倦。学习过程中,仍然强调和字交“朋友”,在愉快的气氛中保持孩子识字的兴趣。他用孩子已经认识的字编成有趣的话和小故事,让孩子自己读,有时又故意安插几个生字,让孩子再交几个新“朋友”。因为孩子记忆力好,后来学识字的速度加快了, 父亲采用“集中识字法”教他,即按孩子认识的事物及掌握语言的范围,由浅入深,由近而远地自编了识字课本。把要教的生字,有计划的编入故事中边讲边教,或先听后教。这样用了一个暑假就认识一千六百多个字,到11月21日,大约不到四个月时间(主要是每年晚上和节假日父亲有空时教他),就学完了3600个常用字。并且练习组词、造句,开始读《儿童故事画报》、《江苏儿童》、《好儿童》、《少年报》……到1983年3月,小斌才四岁时,就把小学语文课本读了三遍,此外还读了:《张天翼童话选》、《火与剑》、《森林里的战斗》、《西游记》(少年版)、《电影是怎样摄成的?》等十几本书。
  父亲注意对孩子学习动机的引导, 同时想尽办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奖励孩子时,父亲会同时拿两样奖品: 一块蛋糕,一本书,叫小斌随便选,他总是选书。问他为什么选书?他说:“书看过了, 还可以再看,蛋糕吃一下去就没有了。”还说:“‘吃材’喜欢吃的东西,我是‘书材’,我喜欢书!”爸爸外出回来时,多是给他带书,而很少带吃的东西。
  1982年3月起,在小斌满三周岁并识字一年后,父亲开始教孩子数学,此前他已经能数一百个数,有一定数的概念,能通过实物进行简单的加减法。
  为了培养小斌对数学的兴趣,父亲用自己的“速算”能力吸引孩子,小斌奇怪爸爸怎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计算的结果? 爸爸告诉他:“这叫算术,也叫数学,学会了数学计算的本领, 会有好多用途,有能力的人都要学会数学……”孩子自然又对数学发生了兴趣、愿意学数学了。
  刘廷美没有过早的教小斌数学,而是等小斌读了较多的书,知识面宽了,思维能力也较强了,对“神秘”的数学有了迫切想学的愿望了才答应教他。由于小斌有早期教育基础,理解力强,再加他对数学已产生浓厚兴趣,每天晚上一课, 只一个月时间,他就学完了数学第一册课本。以后的几册也学得较快,最后一册是他随父亲外出开会的旅途中,只用一周时间就学完的。后来, 小斌又在较短的时间里顺利的学完了中学的数学课。期间, 每次学新的例题,都由小斌自己演算,父亲一般不先给他讲解,只有当他实在想不明白时,父亲才给他做些启发,然后再由他自己去思索、演算。
  这里也有两个小插曲:
  一次, 一位老师辅导数学,老师象对普通学生那样反来复去地讲一道例题,还帮助分析解题……小斌实在耐不住,就哭着跑了,事后问他,他说:“老师讲得太慢,急死我啦!”
  另一次是1983年底,中学正组织代数考试,因为小斌常到学校玩,老师知道他学习好,也想测测他的实际水平,更想以他做榜样鼓励学生, 老师也就叫他参加了数学考试,结果小斌得了较高的90分。
  这样到了1984年10月,小斌只用一年半时间,就把初中的数、理化课程全都学完了。
  从1985年起, 他开始学高中的课程, 并从3月下旬开始学英语。他学英语也是因为受了激励, 自己主动要求学的。那定他去南京开会时, 有人用英语问他话, 他无法回答, 很窘迫。特别是在南京市成贤小学, 有位大学生用英语写了一首小诗读给他听, 他自然也听不懂。回家后他对父亲说:“我不会英语, 在南京丢了人, 快点教我英语吧!”父亲也不会英语, 只好买来磁带, 父子一块学。爷俩只用了八个月时间, 就一起学完了《初级中学英语课本》五册,稍后他已能较好地朗读课文和初级水平的英语文章,掌握了大约1500多个英语单词。

                          
  刘廷美坚持对孩子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很小就学习,在一般孩子还没有上小学时,六岁的小斌已经把初中的全部课程都学习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那么按很多人的看法就会有两个疑问:
  其中一个问题, 是不是这孩子的遗传基因好?是否小斌天生就聪明?
  刘廷美说: 我这个人的智力是不错的,上学时我属于上等生。原因是我个性很强,凡事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这属品格方面优势。我妻子是慢性子,智力正常。根据我对孩子的了解,如果我不懂早期教育,没对孩子进行早期的丶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良性刺激(即早期教育),让小斌和其他孩子那样,马马虎虎地混到八、九岁才上学,现在他也不过是个算3+2=? 得数都很困难的普通孩子而已……
  他还举例说:由于我在早期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我周围一些人学我的方法教育孩子,也相继取得了较好结果。如一个叫吴昊的四岁孩子,经过父母对他早期教育,已经能读二年级语文课本。另一位老师三岁多的女儿,已认识700多个汉字。还有个叫黄杰的七岁女孩,已经上三年级,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而且她已在预习四年级的课程了。
  还有个叫房亚琴的女孩,父母借鉴刘廷美的经验, 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小亚琴四岁时已认识4000多个汉字,能通读小学各年级的课本。后来, 又很快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数学课本都学习完了,多位数加减法和一两位数的乘除法,她一般都能通过心算求出正确的答数。因为她数学水平远远超过课本规定的内容,老师怕耽误她的进步,允许她在课堂上学习其它学科的功课,也允许她到高年级那里去听课, 小亚琴进步的更快了。
  刘廷美认为: 孩子智力的学习好坏,不能说和遗传没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早期教育。如果这些孩子没受到早期教育,自然也会是一般的孩子。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要智力正常,通过科学的早期教育,都可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
  另一个问题是:孩子从生下不久就进行早期教育,又教了那么多内容,是否会加重孩子负担,影响孩子的健康呢?
  刘小斌的实际情况,也有力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刘廷美从小斌很小时就让他适当运动,小斌四个月时就可以坐在篮子里自己玩,稍大些就随父亲走步或玩球……
  有一年,五岁的刘小斌和大人去登泰山,上下山全不要大人帮助,并且兴致勃勃地多跑了好多路。大人都感到累了,他却毫无倦意。他的身体是非常健壮的,他生来除打过预防针外,还没进过医院。因此它的学习精力很充沛,晚上学习,即使晚些,也很少吵着要睡觉。
  刘廷美一直很注意他的运动和生活规律,规定他早6:30时起床, 洗脸、刷牙,然后和父亲一道去跑步、做操或自己游戏;吃过早饭再玩1小时; 从8:00时学到9:00时,再玩一小时; 10:00时到11:00时再学习;下午一共学习2个小时,玩 3个小时;晚上和父亲一起学习1小时,学习对于小斌已是一种自愿和兴趣。
  还有应当提到的问题是:刘廷美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刘廷美经常用一些伟人和优秀人物的事迹教育孩子,也注意通过一些好孩子的故事教育孩子,所以小斌上进心很强。比如他自己就把在报刊上看到的十一岁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大学生谢彦波;天津“小诗人”田晓菲(十四岁时已是北大少年大学生)等人的照片和智力超常资料,剪下来放在自己的桌前, 以鞭策激励自己;后来武汉的小津津又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小斌对人很懂礼貌,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骂人。一次他在外面听到别的孩子骂人,他当做重大的稀奇事跑回家告诉爸爸:“××竟会骂人,我听到他骂人的话,真丢人!”
  刘廷美从来不娇惯孩子,甚至对孩子的要求是严格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家人一样标准,绝不在吃穿上给他特殊关照,孩子有优点及时给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如果犯了错误甚至要罚站。但在奖罚过程中,都对孩子讲明原因,使孩子口服心服,下次不再重犯。
  最后应当提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问题。
  刘廷美夫妻不光对孩子要求严格,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如他们平时作风正派,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办事有始有终、说到做到;对学校和社会的工作都能勤勤恳恳、认真去做。
  如小斌有了名气后,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很重视和支持,上级领导和同事让他抽时间多教育孩子,学校任务可以少负担些。但是刘廷美仍坚持努力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他本人也因工作出色,年年受到上级的奖励。这些都对孩子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仔细思考刘廷美培育孩子成才的全过程,其中确实有些新东西,并且充分证明了早期教育在培育优秀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我们希望各位父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除借鉴他的经验外,也能有自己新的创造。《给各位家长的一封信》

  附记:刘小斌各方面发展得很好,他十四岁时,经过全国统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刘廷美根据自己培育刘小斌的经验, 办了一所“早期教育实验幼儿园”,培养出一批被一般人认为是智力超常的儿童。向家长推荐一本《育儿成才》的好

怎样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爱吃“肯德基”

关于学生的“实话实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