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鸣沙山 1

标签:
杂谈鸣沙山民俗落霞旅游旅行见闻纪实记录感悟风光敦煌历史情感 |
分类: 游记 |
敦煌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五公里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鸣沙山长40公里、宽20公里,最高处约250米,全山积沙而成。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在该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的撕杀之声。
不要赶在正午的时间去鸣沙山,沙子在正午的时候很烫,不利于行走。
下午三点到傍晚是最佳的游览时间,这时气温虽然还很高,但是已能忍受。沙子被晒得很烫,光着脚走在上面很舒服,有种难以言状的快乐。
风吹过,薄雾般,滑丝般的沙。
沙子特别软,像棉花一样。走进了才看得更加仔细,风像最巧妙的手,抚过沙子,留下波浪的痕迹。
眺望去,像画在面前,远远的,看见蔚蓝的天空下高大的金色沙丘,山峰陡峭,背如刀刃。风线把沙丘分为明暗两半,几个人牵着骆驼走在明暗的交界处,长长的影子拖在山坡上,恍然如梦。
连绵起伏的鸣沙山东枕西北明珠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晶莹透亮,一尘不染。
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往上爬时,由于山势陡峭,攀登只能缓缓而上。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
走出自己的路,留下长长的脚印。
余秋雨先生说:上沙山是一项无比辛苦的苦役,刚踩实一脚,稍用力,脚地就松松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越厉害。
鸣沙山上有很多节目,比如牵引降落伞,热气球等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坐着滑板往下滑,据说能听到沙丘里轰隆隆的响声--鸣沙山也就以此闻名。
要拍鸣沙山,沙山的明暗线条是最棒的。有了光影,一切都变得不平凡。
也不知道月牙泉有多远,于是在门口就花10块钱买了电瓶车票,谁知道2分钟就到。
进门口后右转,旁边有骆驼的地方有条路,走路进去10分钟就到月牙泉。把路线看好了,小米他们要来的喊他们不要坐了。
南北两侧,是高大的沙山,在泉边就能见呈新月状的月牙泉。
由于泉的南北两侧,是高大的沙山,沙山的形状和特殊的地形形成特殊的气流,风起沙飞,却能绕泉而过。千余年来,都是如此,但到70年代,游人剧增,滑沙也多,于是,沙山变形,南山北坡、北山南坡沙体变形滑落,逼近月牙泉,于是泉水变浅,形状变小。现在好了,有了围栏,禁止游人在此爬山滑沙,以防山体变形流沙跌落。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为了保护和开发旅游,自六十年代起,环绕月牙泉和南北沙山种植了许多树木,树木壮大成林,却发现是气流运动的阻碍,沙山隘口的宾馆,也有阻风的作用,树林大量吸收泉水,通过叶子蒸发,结果不仅耗水,水位下降,而且使泉区缩小,影响气流。敦煌附近的七里镇的建设使整个地下水降低了,当地政府曾经想在附近人工修上一湖,引来河水供参观,结果是井水不犯河水,月牙湖的状况仍然不能改善。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没准过两年那里就被沙子覆盖,月牙泉干涸,莫高窟风化,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千年古柳因为吸收不到水分,现在也面临死亡。
月牙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伏,碧波荡漾,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