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哈
小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4
  • 关注人气: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之鸣沙山 2

(2010-11-11 22:31:08)
标签:

敦煌

风光

感悟

记录

纪实

历史

旅行

旅游

落霞

民俗

鸣沙山

情感

杂谈

分类: 游记
世界上记载鸣沙现象以中国最早,但多少代以来古人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才首次有人用科学方法去探究。 国外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观点较多,主要有三说:

第一种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第二种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而鸣。

第三种为共鸣放大说。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但是以前在内蒙古的响沙湾我是没有听见沙子响,在这里也没有,可能是我没有玩滑沙的缘故了。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曾被称为“沙角山”。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很多拿着3角架的摄影师已经抢好角度.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一轮半月挂在蔚蓝的天际,简单而意味深长的画面。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阳光浓浓淡淡的晕染着鸣沙山,明快地勾勒出鸣沙山的轮廓和每一道沙堆弧面的层次,使风的痕迹充满了立体的生命。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鸣沙山在夕阳下金光灿烂,肌体光滑如锻,延伸的山脊曲线优美刚毅而柔顺.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温柔的鸣沙山,浪漫而美丽。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沙,丝绸般柔柔软软松松散散,如一首婉约的宋词。一望无际的大漠中或立或卧着一大群披红挂绿的骆驼,仔仔细细地一匹匹看过去,想找一匹唐朝的骆驼,让声声驼铃和幽幽琵琶伴我梦一回葡萄美酒,一醉五百年……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细沙堆积万千年,驼铃响处,那骆驼摇摇晃晃就晃出诗来。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一棵孤树无意成了一道好风景。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注意事项: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游览时间最好选在夏季黄昏;10月下午在月牙泉那里夕阳是逆光;在景区乘骆驼时,要先讲好价钱,以免麻烦;沙山上风沙很大,特别是相机要作一点防范措施。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6点多,看看今天的夕阳已经慢慢冷去,众神也闪去。



西游记之鸣沙山 <wbr>2

天天面,竟有些烦了,在德克士吃了个咖喱鸡块,久违的感觉。
 

                                      17号费用:雅丹的车76+小吃17+公车费13+住80+德克士19+饺子5=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最底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