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之西游记敦煌3

标签:
杂谈敦煌风光感悟记录纪实见闻白马塔鸣沙山民俗落霞旅游旅行 |
分类: 游记 |
相传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和陵江将军姜飞、率七万军马西伐龟兹,并嘱咐:“腾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等于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夜梦他所乘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已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
在第2层上有镌石两块,石上刻:"道光乙已桐月白文8采等重修"字样;木上写:"民国二十三年八月拔贡朱文镇、吕钟再修"字样。这足以证明此塔已经多次修葺。
现存白马塔建筑雄伟,塔身9层,高12米,直径7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基层呈八角形;以砖包砌,每象面宽3米;第2―4层呈折角重迭形;第5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身;第7层为法相轮形;第8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铎一只;第9层为连珠式塔尖,整体塔呈明代喇嘛塔风格。
白马塔的建筑是为佛教思想的传播服务的,在相当时期内它也推动了敦煌地区佛教事业的兴盛。今仰观白马塔,在微风吹拂下,借鸠摩罗什的情思,听塔顶角铃的鼓罄,仿佛悠扬清远之际白马啸啸长嘶。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正是通过这种思想和行为的结合远扬的。
这个景点是个小点,来的游客比较少,也落得个清静了。
种的这些是枣树,在这里真的是非常缺水。
这段就是
沙州故域遗址,即敦煌故城遗址。在甘肃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这是我第一次看遗址,与之后看的阳关,玉门关看起来,如果不了解,看见的也不过是路边一土墩,但是谁想到曾经它这里是金戈铁马,商贾涌动。
据载,故城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年),称敦煌郡,为汉武帝所列四郡之一。公元四OO年,西凉国在此建都(后迁酒泉)。公元四二一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攻敦煌,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城破,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在此置沙州,因城南七里有沙山而得名。
其实戈壁也不是说寸草不生,远远地看着一丛丛暗绿色的植物,零星星地点缀在焦黄的戈壁上,当地有这样一句话:人吃辣椒找辣,骆驼吃刺找扎。据说骆驼一段时间不吃骆驼刺,就象喜欢吃辣椒的人想辣椒一样坐立不安呢。为了生存,骆驼学会了吃骆驼刺,因为沙漠里只有它最多,可以果饥肠。我模了一下这些刺,还算是嫩的软的。火车上一帅哥说,以前做柜子,没有钉子,就用骆驼刺的刺来钉进去,可见长老了的骆驼刺有多硬。
一路来,是一马当平川的戈壁滩,其实敦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可想而知,当古代漂流的异乡人在看惯了寸草不生的沙漠,开始丧失求生意志的时候,它的出现会让多少人精神为之一振?沙漠中的绿洲啊!难怪我住的地方叫绿洲宾馆。
故城呈长方形,东西宽七百一十八米,南北长一千一百三十二北残高十六米。东墙已全毁无余,在今县城西墙内约五十米处,南、西、北三面仍有断续城垣。西北角留有城墩,比城墙高出一倍多,下部为夯土版筑,上部多用厚大土坯砌成。
从进入甘肃省,这钻天杨就一直在眼睛里,很喜欢它那一刺蓝天的造型,积极向上,不屈不挠。
红叶杏树,很奇怪在甘肃这样干涸的地方,本来色彩应该是很单一了的,这些植物却意外的也让大地变得色彩斑斓起来。这里缺水,但是并不缺少色彩。
门票20
到市区才2公里,我走回去。
靠近市区处,路边是另外一段古城遗址。
而今,当年气势恢宏的古城墙已成为一堆黄土,两条新修的马路把这断古城紧紧夹在中间,那巨大的城门楼子已如一滩巨大的黄泥,突兀地耸立在马路之间,在戈壁热毒的阳光照射下,活像一个巨大的黄土坟墓。
当地人介绍,在三四年前,这段城墙还有很长,但这两年越缩越小,修路使之断为无数截,如今,只留下这不足20米的城墙和一个城门楼子供迢迢万里赶来的游客们鉴赏。一的士停在我身边,问我晓得这是什么没,我说是遗址。他说,这个是土墩来的,我带你去看真正的古城。我知道他口里说的是新修的影视城,一些游客不懂敦煌有个地方喊古城,所以就被人拉去那个影视城了。
笑笑。
沧桑巨变,历2000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这些土遗址已大多是面目全非了。或被夷为平地,踪迹无寻;或颓为田埂、浅沟,已失却往日的风采。
叹下气,进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