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月随笔:投资随话

(2019-09-09 14:32:46)
标签:

六月冬眠

六月随笔

股票

分类: 六月随笔
投资随话

  创立于1984年的上海飞乐音响,被称为“中国第一股”。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且不说旧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单说建国以后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就有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煤矿公司、江南水泥公司、东亚企业公司、仁立毛呢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等6只股票上市。只不过,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只运营了两年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于1952年2月21日宣告停业。
  此后的近38年时间里,新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一直处于停摆状态。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纠结,资本市场和证券股票这类带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品种,一直都被置于角落,被层层重物给压制。直到邓公于1978年一锤定音,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资本市场才再次从角落里扒拉出来,放在桌面上,并逐渐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作用。
  《人民智库》将新中国70年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个人深为赞同。当然,《人民智库》所说的“市场”是泛指宏观意义上的商品流通,我们将之缩窄于“资本市场”,也未尝不可: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萌芽期;第二个阶段是1978—1992年,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期;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至今,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完善期。1978年是一个转折点,原因在于确定了“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92年之所以是一个转折点,原因在于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建立之后,社会仍然对资本市场有诸多争议,于是邓公在南方谈话中用“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句话再次将争议终结。
  1992年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才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沪市有老八股,深市有老五股,总共才13只股票。邓公给股市定性之后,掀起了万众炒股的热情,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股市连翻暴涨。据说,当年深交所门口的一位老太太,稀里糊涂地跟着别人买了深发展,狠狠地赚了一笔。1992年5月21日,未设涨跌幅限制的上证指数暴涨105%,这种景象,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设置了涨跌幅限制的市场,虽然没能再现单日暴涨,但一旦股民的热情被点燃,照样可以掀起惊涛骇浪。1994年在“四不”救市政策之下,走出了三月翻三倍的凌厉行情,这一年被称为历史的新起点;1999年的“5.19”行情,是中国股市身处全球网络股被爆炒的大环境之中,自身孕育出来的一波令人印象深刻的两年牛市;2006年开启的大牛市,则是老股民心中最能称为“超级牛市”的行情,虽然也只有两年时间,但大盘翻了六倍,诸多个股翻了几十倍,很多股民一度赚了上百倍,这样的热血喷张,在2008年的暴跌衬托之下,显得尤为惊心动魄;这种惊心动魄,在2014年和2015年这一涨一跌之中再次重演,但后者虽然掺杂了融资融券、场外配资、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却未能超越2006年那波超级牛市。
  几番起落,日新月异。1992年两市总市值为1048亿,与GDP的比值为3.89%;1999年两市总市值为2.65万亿,与GDP的比值为29.51%;2006年两市总市值为8.94万亿,与GDP的比值为41.34%;2015年,两市总市值约为53万亿,与GDP的比值为78.5%。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股市在全球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股市则提前于2009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只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就已经赶超了西方国家以及日本,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着实令人惊叹。
  资本市场的惊叹表现,带来的财富机会也同样令人惊喜。比如伊利股份、泸州老窖、云南白药、贵州茅台、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恒瑞医药等股票,从上市这一天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5%以上,股价也是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行。以这里表现相对较弱的恒瑞医药为例,该股从2000年上市以来,年报从未出现亏损,净利润从2000年的6527万逐步增长至2018年的40.66亿,股价也是从2003年的7.44元,到2018年的102.87元,真可谓“白马啸西风”。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买这些股票,也并不是所有买了这些股票的人都能赚钱,这中间,还有个人资金、眼光、能力、人脉、心态以及股市大环境带来的种种变数。但不管如何,一涨一跌之间,一牛一熊之际,总能提供无穷的财富机会,这正是股市的活力所在。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以及科创板的推出,相信中国股市的波动性会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上述白马股那样的走势风格: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