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搏杀和媒体唱戏
近来关于机构买卖的报道很多,不是一般的多,是特别多。媒体喜欢以“巨资”、“抄底”、“扫盘”、“抢筹”这些字眼来吸引读者,让人热血沸腾。
我们可以用百度或是谷歌来搜索新闻,比如:1、广州日报5月18日报道,QFII资金加速抄底A股;2、中国证券报5月24日报道,社保百亿资金进场建仓;3、西部商报6月21日报道,机构和大户大规模抄底;4、中国证券网6月24日报道,社保基金狂开账户,保险机构抄底;5、信息时报6月30日报道,超级机构抄底资金入场;6、每日经济新闻7月5日报道,韩国最大基金公司大举购入ETF;7、北京青年报7月24日报道,QFII抄底A股;8、每日新报8月7日报道,机构借道ETF抄底……而今天,国际金融报报道,QFII近期投入87.7亿元抄底。
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至今,股市见底,可以说是股民最为希望看到的字眼。于是,各类大小媒体也热衷于报道这些新闻。我们可能过于苛刻地认为,机构抄底了,他们钱多,他们要把股市里面大多数股票都买到,然后把大盘哄抬起来。实际上,一来股票数量越来越多,股市市值越来越庞大,机构很难扛动;二来机构现在也是做短线,稍微拉了一下就出逃了;三来由于中国股市是个单边做多市场,股民喜欢听好话,于是媒体也就报喜不报忧,同样是一类机构,比如QFII,他们建仓的时候有报道,出货的时候未必有报道;四来媒体报道的所谓机构抄底,未必就是真的,我们也没办法核实。如此一来,市场出现了“机构不断抄底,大盘不断创新低”的怪相。
今天有一则报道,或许可以从侧面说出股市的实情。投资快报报道:《转融通热身预演,六大蓝筹股领衔做空主角》。文中说到,沪深两市融券卖出量从8月10日的1.04亿股上升至1.41亿股,三日间飙升35%。8月1日至14日,深沪两市融券卖出额前三位是包钢稀土、中国平安(601318)、中信证券(600030),卖出金额分别高达2.28亿元、2亿元、1.62亿元。而融券卖出金额过亿元的还有五粮液(000858)、万科A(000002)、广发证券(000776)。文中还有句评论:熊市里,投资者信心极度脆弱,做空比做多容易得多。
由此可见,单单报道机构在抄底,这明显是歪曲了事实。就算没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市场中也总有一些机构在买,一些机构在卖,何况现在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这样的杠杆工具。而且,大盘的走势也不是一两个机构可以左右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机构抄底某只股票,却不能大大咧咧、以偏概全地说机构在抄底A股。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机构数量的增多,中国股市已经进入机构博弈时代,机构之间的利益争夺也是相当惨烈,就连社保基金都屡屡被套(2008年4月份社保基金所谓“抄底”),更何况普通的公募、私募、QFII以及券商了。所以,我们更需要关心的,是管理层的政策导向,是市场的共同作用力,是自己手中的个股涨跌,而不是一两个机构买入一两只股票从而被媒体报道的所谓“抄底”。
附:
盘后简评(8.16):大盘在盘中多次有意上冲,但都是软绵绵的无力,最终无功而返。整个一天,大盘显得很是沉闷。当然,盘面上并不沉闷,11只股票涨停,2只跌停,很多个股上蹿下跳。这说明,机构并没有闲着,只是更专心于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目前大盘K线远离5日均线,KDJ指标显示超卖,短线当有反弹。
…………………………………………………………………………………………………………………
注1:六月冬眠侃股市,写我所想,仅供参考,有理无理,请一笑置之!
注2:每个交易日,笔者会在微博里写午盘简评和收盘简评,请看 六月冬眠微博(点击进入)
参考阅读:
六月随笔:我只是个散户
六月随笔:中国股市大格局
推荐阅读: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原创系列)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实战类)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理念类)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书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