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点从参股金融题材切换向央企战略重组

(2007-05-10 10:45:47)
分类: 股市漫谈

万国投资分析报告:

热点从参股金融题材切换向央企战略重组


    周三点题
   
    节后市场人气继续高涨,在中国联通、中国银行等指标股放量涨停的带动下股指更是突破4000点大关,不过指标股与题材股跷跷板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在低价指标股补涨的同时前期过度炒作的参股券商类题材股全面回落,市场进入热点切换阶段。短线来看4000点附近仍有整固的要求,而我们同时注意到象四大电信运营商旗下的中国联通、三大航空集团旗下的东方航空、五大航运集团旗下的南京水运、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长城电脑等周三纷纷涨停,央企战略重组行情正全面展开,其中在BDI指数不断创历史新高、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五大航运集团战略重组带来的机会。
   
    背景分析
    视点之一:股指放天量高位剧烈震荡,4000点附近还需要进一步整固,能否切换出新的热点相当重要,在参股金融类个股普遍被高估的情况下,以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为代表的战略重组将成为解决目前市场市盈率偏高的有效手段,央企战略重组有望取代参股金融题材成为市场新的热点。


    节后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涨100多点刺激市场人气高度亢奋,大盘开始冲击4000点大关,周三早盘以参股期货公司为代表的金融题材股继续大幅拉高,而10点半后中国联通巨量封住涨停带动低价指标股全面大幅走强,中国银行也一度接近涨停,带动上证指数一度突破了4000点大关;在指标股快速拉升的同时题材股与指标股跷跷板的现象再度出现,一些参股券商题材股开始出现直线掉落,引发市场在中午前后出现一波恐慌性杀跌,盘中振幅达到了140点,不过由于前几次大盘每次快速下跌后反而出现创新高的反转行情,因此大盘短线跳水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再度被买盘推起,尾盘股指更是以接近最高点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盘面有几个信号值得警惕:首先是市场成交连续创天量,周三沪深两市成交达到了3800亿元,按目前市场实际流通市值来看大盘日换手已接近8%的警戒线,而盘中有近500家个股日换手超过10%。其次,低价指标股出现显著放量补涨,领涨龙头中国联通单日成交创下70亿元的天量,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日换手也分别达到了14.79%和13.22%,均创下除上市首日的次天量,在目前工商银行市值直逼全球最大的花旗银行市值的情况下A股估值能否站稳值得观察。第三,大智慧板块监测系统显示,参股券商题材股普遍出现冲高回落,目前不少参股券商题材股过度炒作的现象非常明显,一些参股券商一两千万元的个股甚至也出现连续涨停,不少参股券商题材股的市盈率已经超过50倍,在目前市场火暴的情况下这类个股往往短线还有表现的机会,一旦市场转冷这类个股短线杀伤力将相当强,因此投资者对手中持仓结构还应做相应调整。第四,市场在4000点高位剧烈震荡的同时市场热点也进入切换阶段,参股券商题材股在经过连续炒作后开始降温,相反一些具备战略重组类的个股开始加速走强,特别是一些央企旗下重组预期比较突出的个股纷纷涨停,央企战略重组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的主要热点。


    尽管按照07年一季度业绩情况来计算目前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有所下降,这也导致市场估值预期不断上升,但应该看到市场被高估的事实不容置疑,其中被高估最突出的也正是近期市场的人气龙头——参股券商题材股。那么为了维持整个市场的估值预期,在上市公司主业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重组成为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以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为代表的战略重组题材一直是今年以来行情一条重要线索,上市公司通过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能够迅速提升自身业绩、降低市盈率,因此要将“估值故事”继续讲下去,我们认为战略重组将成为替代参股券商题材最可能的热点,其中一些央企旗下的个股在战略重组预期下正在集体走强,市场主流资金这一动向无疑值得投资者深入关注。
   
    视点之二:中国联通、东方航空、南京水运、长城电脑等纷纷涨停的背后代表着最具备重组预期的几大央企行业战略重组正在展开,其中在BDI指数不断创历史新高、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五大航运集团战略重组带来的机会。


    目前市场进入一个热点切换的阶段,在周三的盘面中我们注意到象四大电信运营商旗下的中国联通、三大航空集团旗下的东方航空、五大航运集团旗下的南京水运、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长城电脑等纷纷涨停,事实上近期围绕着四大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传闻不断,联通的分拆更是成为传闻的焦点;同样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围绕着三大航空集团的重组传闻不断,近期国航还连续增持东方航空H股达到9000万股,这也导致东方航空A股近期频频走强、周三还一举涨停带动航空股全面大幅上涨;同样围绕着五大航运集团的重组传闻不断,其中长航集团旗下两家公司南京水运和长航凤凰更是轮番涨停;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近期动作不断,长城电脑的涨停似乎也透露着一些战略重组动向,总体来看在把握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类行情的过程中我们不妨重点关注一些央企战略重组带来的机会。


    在去年底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加强央企的战略重组,把央企数量从目前157家减少到80---100家。而在今年年初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2007年央企要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具备条件的央企母公司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鼓励、支持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中央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上市公司。目前来看象沪东重机、东方电机等不少央企下属公司已经启动了整体上市计划,而且这类个股前期持续大幅上涨也给央企战略重组机会做出了表率,我们认为后市央企战略重组仍将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一个热点。


    而从行业成长性结合央企战略重组思路来看,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的航运板块最值得关注。去年底以来受到全球需求快速增长拉动,国际海运市场运价大幅度上涨,今年以来继续大幅飚升,4月27日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一举突破6230点,刷新了BDI指数的历史新高。在目前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持续高增长的情况下,整个航运业景气度有望继续维持在高位。而今年以来围绕着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长航集团以及招商集团下属航运业务的五大航运央企战略重组传闻不断,无论是按照哪种方式进行内部资产整合,都将涉及到下属相关上市公司的资产以及股权的重组,正是在这种预期下近期南京水运、长航凤凰等出现明显走强。


    从目前五大航运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来看,主要包括中海集团旗下的中海发展、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航运、长航集团旗下的南京水运和长航凤凰、中外运集团旗下的外运发展以及招商集团旗下的招商轮船,目前各公司在油运、干散货等各方面侧重点不同,规模和发展潜力也各异。其中象600428中远航运隶属于中远集团,中远集团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国际航运物流企业,中远航运主要侧重于干散货运输,截止去年底公司共拥有和控制各类多用途船、杂货船、重吊船、半潜船、滚装船和汽车船共84艘,总载重吨136.63万吨,其中多用途船和杂货船共70艘、117.83万载重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7.87%、主营业务利润的61.92),由于公司主要以干散货业务为主,由于这部分业务市场垄断性高、需求量旺盛,,是干散货价格指数持续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而目前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油运等领域实力雄厚,集团拥有和经营着740多艘现代化商船,总吨位超过4600万载重吨,目前中远航运的资产仅占集团资产的5%不到,在未来重组中公司具备的想象空间也最大。

 

    600026中海发展目前拥有455万载重吨的干散货轮和383万载重吨的油轮,总运力为838万吨,按照目前公司的货船订单来看到2010年公司的干散货船队和总运力规模将分别为573和1322万载重吨,总运力较2006年末增长60%左右,即使不考虑重组只考虑自身发展来看公司中长期成长潜力也相当突出。招商轮船目前主营远洋油运,旗下油轮船队由6艘超级油轮、1艘苏伊士型油轮及7艘阿芙拉型油轮组成,总载重吨为256万吨,在未来三年左右时间新增6艘超级油轮、2艘苏伊士型油轮、6艘阿芙拉型油轮,同时部分资金用于正在建造的5艘液化天然气专用船,使油轮船队的运力和数量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翻倍,成长性也相当突出。南京水运此前以沿江油运为主,2006年底公司海上油轮运力只有38万吨,日前公司通过定向增发4亿股收购大股东长航集团资产,包括大股东34艘现有船舶(约80万载重吨)以及16艘船在建工程(约77万载重吨),而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其海上自有油轮运力将从2006年底的38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16万吨,2007---2010年运力年复合增长接近60%。长航凤凰在长航集团的重组后成为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公司,长航集团将集团公司赢利能力最强的核心资产---干散货运输业务的整体资产置入公司,投入运营的总船超过1500艘,载重能力超过230万吨,居国内内河航运企业之首,目前公司正在投资建造6艘5.73万吨散货远洋船舶进军远洋航运,未来发展可期。从整个航运类上市公司来看,虽然目前有关重组方案还未明朗,但整个航运央企重组大势所趋,从机会的把握来看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中远航运和中海发展等目前仅20倍左右市盈率的成长蓝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