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气调神法

(2006-12-13 13:25:02)
分类: 瑜伽 健身
 四气调神法

四气调神法

 


   四气调神法是指人们为了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时令更迭的变化,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方法与其变化保持协调一致,以保持身心健康或达到长寿目的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
    四气调神”作为养生大法的首要.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是一年四季气候更迭的基本特征,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则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物候现象,古人将此称为“四气”。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揭示了阴阳二气的消长,是寒暑更迭和自然界万物变化的根本;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只有顺应其变化才能维持其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患于未然。所谓“逆之”、“从之”,反映了人们主观意志介入的不同态度与结果,显示了顺应四时变迁以调摄精神意志活动在养生防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四气调神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古代医家在长期气象、物候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的学术思想,并据以构建了五脏与四时相通的理论,确立了四气调神以指导养生防病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天人相应”与“五脏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是基于中医“天人相应”说的基本认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赖其慷慨赐予而繁衍生息的同时,风雨寒暑、日月星辰的变动无不给人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冬至一阳始生,阳气由生而壮,日渐升发,阴气由盛极而衰,逐渐下降;夏至一阴始生,阴气由生而壮,日趋上升,阳气由盛极而衰,逐渐伏藏。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之下,大自然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气候更迭,各种生物也有生、长、化、收、藏的相应变化。在生存竞争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同样获得了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本能。“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气候变化对人体脏腑功能某种特定影响及其相互间关系而言的。春温气升,有助于肝气的升发舒畅,温升太过则伤其肝;夏热炎暑,有裨于心气的充养宣达,暑热太过则损其心;长夏溽蒸,有益于脾胃氤氲化物,湿热太过则困其脾;秋凉气燥,有利于肺气清肃,凉燥太过则害其肺;冬寒凛冽,有助于肾气封藏,寒凝太过则戕其肾。四时五气入通于脏腑,既有促进充养之利,也可以其变动而行戕贼之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不仅.具有被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适应能力,更能主动顺应其变化而趋利避害,以期“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这便是四气调神的意义之所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春)之气生,太阳(夏)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秋)之气收,少阴(冬)之气藏。”换言之,春夏阳生气发充长,万物皆随之升浮,故应顺乎其势而养其阳气;秋冬阴气沉潜,也应从其潜降封藏之势以养其阴,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春气应肝,则顺应春生之气以养其肝,使肝气升发而舒畅得养;夏气应心,则当顺应夏长之气以养其心,使心气宣通而得阳等。
春之“养生”,有利于夏之长养;夏之“养长”,有利于秋之收成;秋之“养收”,有利于冬之封藏;冬之“养藏”,有利于来春之生息。在不同的季节里,做好摄神调养,诸脏相生,则更能振奋生生不已的勃勃生机。反之,若四季生、长、收、藏失养,其相应的脏腑也会失去供奉而受影响,甚或出现诸如“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夏之)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之“养生”,有利于夏之长养;夏之“养长”,有利于秋之收成;秋之“养收”,有利于冬之封藏;冬之“养藏”,有利于来春之生息。在不同的季节里,做好摄神调养,诸脏相生,则更能振奋生生不已的勃勃生机。反之,若四季生、长、收、藏失养,其相应的脏腑也会失去供奉而受影响,甚或出现诸如“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夏之)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方法将摄心身,充养精神,以防治各种疾病。
   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人体的周围血管扩张,皮肤肝腺分泌趋于旺盛,就会造成内脏和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容易困倦,这是人与自然变化不那么谐调而出现的暂时的生理上的不适应期。春阳初升,肝气疏泄,阳虚之人如果偏食酸涩之品,容易出现腹胀、胃口不好、便秘等现象;阳气偏盛者多食辛甘之品,则易导致头眩动风、胃痛腹泻、鼻衄出血等病发作。一般说来,食治药养宜选择性味升散、稍凉之品,以发散壅滞内热,和其生阳。因此,饮食方面适当进食甘味之品而少吃偏酸食物,以护其脾胃之气;药饵调养则可选服疏风宣泄、凉肝养肝之品,以便疏散冬温伏气,使肝气通调宣畅。如偏于阳虚者,可多食一些芫荽、韭菜、胡萝卜、蓬蒿菜、葱、姜、蒜及面制品等辛甘微温的食物;偏于阳盛者,可多食菊花菜、马兰、芹菜、枸杞头、萝卜、荠菜等甘凉甘平之品。夏日炎炎,天地气蒸,不要因昼长炎热而生厌恶烦躁之情,更不可终日泡孵空调,或因炎暑慵懒而无所事事。可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晚睡早起,在较为清凉之时工作、学习;中午烈日当空,则可小憩片刻,以避暑毒,充养心神,保持宁静愉快的心情,使体内阳气流通宣畅;适当活动,以宣泄充溢的阳气,使腠理疏通,内外流畅;待人接物要坦诚开朗,“若所爱在外”,切勿因炎热而懒于应酬。这样才能合乎夏令“养长”的情志调摄要求,而对年老长者来说则更为重要。夏日睡卧不可贪凉而露宿于外,尤忌汗出当风而卧。若图一时之快,致使阴暑风邪直入腠理,其患最深。吐纳导引之法有益于夏月的长养,通常可选用养心静神之类的功法。月饮食宜择取偏于甘寒辛平之品,以阴济阳,如西瓜、绿豆、苦瓜、薏苡仁等清暑益气除烦而有益于宁心安神,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百合、芫荽等性味甘辛平、入肺心脾经的药食两宜之品,可适当多食一些。夏月阳气宣泄于外,伏阴于内,生冷不洁之物尤需审慎,一般宜食取清淡及易于消化之品;药养宜温平或微辛寒,以宣通阳气而助长养,可酌服芳香化浊、和胃醒脾、养心调心之剂;夏至一阴始生,老年体弱者可酌进平补肾气暖药一二十剂(如地黄丸之属),以为春夏养阳之一助。
  秋季调神养生法金秋三月是万物成熟收获、肃杀之气降临的季节,形神调摄也应顺其收成之势以缓秋刑,侧重于调养肺气,使之清肃康宁。秋高气爽,遍燥”为秋令之主气,其气清肃,易伤肺气,耗损津液,并将这种季节性好发疾病称为“秋燥”。饮食调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夏秋之交,脾胃方苏、燥易伤肺的特征,以调和脾胃、养阴润肺为法则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的意思。饮食药饵宜温、宜润,少食辛辣助火之品,稍增甘酸化阴之物,以缓秋燥之刑;药养宜选沉降之性者,以顺收肃之令,使肺气清降宣肃。金秋正是五谷丰登之时,因此以新谷瓜果为“主角”的药膳糕点就成为秋季食养的主要方法之一,如莲藕、白果、栗子、百合、芝麻、芡实、山药、芋头、赤豆、白扁豆、大枣、枸杞子、秋梨、香蕉、金橘、橄榄等药食两宜诸品,皆可随宜食用。秋季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宿病好发时令,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等特点,在初秋疾病未发之前择选一些中和应病之剂,殊胜于病发之后的调治。
地金黄,人们既有收获的喜悦,也难免触景生情,容易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感和惆怅情绪。此时,可仿效万物收藏之意,早卧早起,使情志活动渐趋内守,收敛神气,安宁心志;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活动,以缓和秋令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冬季调神养生法冬三月是万物蛰藏、阴气盛实、阳气始生的季节,形神调摄也需顺应其潜藏之势而侧重于固肾养精的调养。“冬主水主于敛藏,内应于肾”,万物生机因其寒而潜藏,人体阳气也内敛而代谢趋缓,消耗减少;情志活动也应顺乎自然,静谧内收,不为物欲愿望所动,使心境恬愉安宁,若有所得则有利于肾精的蓄养和封藏,以备来春的养生之需。因此,人们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指以太阳出没为准),不宜过于操持烦劳,以避免阳气虚泄于外。此外,起居宜避寒就温,衣着要保暖松软,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因为过暖过热使腠理开泄而出汗.冬令的适时调补,有利于机体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和储存,有利于药物对疾病的康复发挥最佳的效应。冬令饮食调摄也大有讲究,如早餐宜饱,空腹则难御其寒;食饮宜温热,免伤其阳;宜多食养阴滋补膳食,以补其精。冬至一阳初生,适当服饵填补精血、和阳益阴之类的膏方、药酒、药膳方,有利于机体对精微物质的摄取和存储,有益于肾精的充养和封藏,不仅有滋补强壮的意义,更可藉以防治疾病,产生祛病延年的功效。
   四气调神法主要通过自我心身的调摄来主动顺应自然变化,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在积极防治各种疾病的同时,也可产生强壮体质、延缓衰老等功效。

   本法适用于不同职业和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长年的自我保健锻炼。可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变化,顺应其阴阳消长之机,进行因势利导的形神调摄。如果出现“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之类的异常变化时,就不能泥守其法,机械照搬。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有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所以在异常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更需调摄精神,吐纳引导,和调阴阳,以提高机体适应和抗御自然界异常变化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诸如“四时颐养引导法”、“二十四气引导坐功势”、“五脏修养法”等有关引导锻炼的要点,进行经常的修摄锻炼。

如春天容易感冒或诱发偏头痛、胃痛、腹泻、过敏性哮喘、高血压病、精神性疾病等,夏季易患急性胃肠炎、疰夏、中暑、皮肤感染等疾病,秋令是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好发季节,寒冬腊月则是许多老年性慢性疾病最容易复发的时令。如果能够根据四季调神养生法,从情志、生活起居、吐纳导引、饮食和药饵等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按耳强身健体
后一篇:瑜伽 张惠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