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悟的三个层面

(2006-11-22 15:56:15)
分类: 瑜伽 体位
觉悟的三个层面

“树上两只鸟,一只在啄食,一只见证着。”古老的韦陀文献做出这样的比喻:躯体是树,啄食甘苦的是“我”,见证着的是内心深处那不可言说的。

觉悟的三个层面


一,幻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正如啄食甘苦的鸟,失去见证着的鸟的看护。迷失在俗世的甘苦果报里,或享受、或受苦,生命终了,一切也告结束,白来人间一趟。人身难得,活着就要深究“生死”。

人渴望最充分地表现“我”,正是这种自我表现的愿望导致他去从事一切行动,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家族”、这是“我的社团”……,人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我”而展开。由于“我”,人看不到整体“一”,处在“异”的分裂中;由于分裂,才有乐受、苦受,才有创造、纷争与毁灭……。

图示:这一层面,就如水中倒影,视幻象为真实。生命终了,连一堆白骨都不是“我”。只有开始对自己发出深究——何为我?我是谁?才有可能超脱出这一层面——幻象的束缚。



二,静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正如见证着的鸟,失去啄食甘苦的鸟的依附。脱离俗世,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毫无情感。一如木制的公仔,无自我意识,亦无思考能力。

从“我”的执着、“我”的分裂中解脱出来,朝向整体“一”,否定幻象“异”。没有我苦,也没有乐受。

图示:这一层面,就如介乎树与倒影中间的石头,坚硬、冷漠,没有情感、没有爱,也没有所谓的没有情感、没有爱。人格性冥灭了!

附:由于对传统修习,宗教、哲学的误解,很多人把之以为是修习的终点,并以此来评判修习的层面和看待人生。试问:既是由“禅”到“定”,又何必多搞一个“三摩地”、“sat-chit-ananda”?



三,真象(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树上两只鸟,一只在啄食,一只见证着。啄食的没有离开见证着的,见证着的没有干扰啄食的。没有动作者只有动作,没有快乐者只有快乐,没有悲伤者只有悲伤……,真“我”诞生了,最高意识之花绽放了!

没有“我执”,没有“分裂”……,一切均在整体“一”之中。并在整体“一”之中,听任本性的呼唤,释放一己独特的“异”,自然行动。真“我”得到最完整的表现:“无为而为”,“事来心现,事去随空”,圆融活泼!敢爱敢恨,能哭能歌……,展现极致的人格性。

图示:这一层面,就如岸上的树,真实自然。存在着、意识着并喜乐着(sat-chit-ananda)。

觉悟的三个层面




附:不同的觉者都有不同的人格特征:

KRISHINA:调皮、多情、狡诈、擅长打斗

佛陀:优雅、庄严、平和、慈爱

耶稣:激情、奔放、牺牲一己换取爱

……
觉悟的三个层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