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培先硕士对我作品的评论

(2007-09-13 11:21:39)
标签:

艺术赏析

梁培先

宗绪升

分类: 老绪记事
 《痛》与毁灭
——————解读宗绪升的《痛》
宗绪升的《痛》系列使人联想起表现主义艺术的一贯作风,即注重主观宣泄与表现形式的自我
意味。其中,主观宣泄的成分多少带有一些“行动派”的色彩,即期望以一种潜意识的直呈的
方式,达到个人情感、情绪无碍的呈现,这应当是这些作品最主要的理论注脚。而形式方面,
以黑卡纸和大笔头的狂扫、涂抹为主,如果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的理由的话,则是说明作者想
刻意地与其他艺术家的风格来开距离。
从视觉的震撼力来说、从作品直呈的瞬间真实性来说,《痛》系列基本上是成功的。作品所传
递的强烈的发抒感使人相信,作品与人的瞬间情感之间的联系非常直接而真实。我一直认为,
真正的抽象艺术与手工的当下铭刻有关、与心有关、与真实性有关,离开了这些,抽象艺术将
比那些中世纪的宗教绘画还要虚伪。
宗绪升的《痛》系列无疑准确地抓住了抽象艺术这一最要害的东西,并表现出非常明锐的艺术
感觉,这些都是《痛》系列最终能够打动人的关键所在。
当然,如果把标尺抬高一些,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首先,对于当下直呈式的心灵铭刻的艺术来说,它必须解决所有艺术都必须面对的最难以回答
的问题,即如何去捕捉这些真实性的瞬间。我们知道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波洛克是延着这
条路走过来的大师,但艺术史上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在艺术史上
的快速衰落也在提醒人们,这种直呈式的艺术随时可以泛化为一种轻松日常的事件而不具备任
何艺术上的意义。虽然,宗绪升的《痛》系列尚无此弊,但艺术史曾经出现过的教训不可不戒
。因为,说到底,以直呈的方式做艺术至今尚无法得到最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即使它的“潜
意识”的理论基础也不是没有疑问的——佛洛伊德的心理学虽然洞开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但如
何证实则尚有缺陷。其次,在情绪、情感的实现过程中,抽象表现主义的理论根基在于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痛》系列以“痛”为题似乎潜藏着“潜意识”已被说明的意图,这与潜意识本身的模糊性
确有一些抵牾的。既为“潜意识”,何来“痛”这样明确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而且《痛》
所传达的那种强烈的毁灭感的来源是什么,这也是个问题。众所周知,二次大战以后,表达毁
灭感的艺术作品与艺术不断冲刺、不断毁坏的时尚有关,与现代人内心的巨大失落有关,那么
,《痛》所关为何物?这个问题宗绪升需要继续做下去,方能得以凸显。
最后,我要提醒宗绪升,抽象艺术事关空间与语言的严格分辨。一旦书法脱离其原有的平面空
间的布局,那么朝向抽象的空间语言本身必须有一定的意指功能,方能使其作品之“象”与空
间融合为一。以波洛克为例,他的行动性艺术绝不是不关心空间,而是它的空间已经在抽象的
意味之中延伸。至于语言方面,由书法/毛笔发源的区别于传统笔墨的新的笔墨系统的找寻,
它的基本进路、基本美学指归是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已经逸出《痛》系列这一单一作品的范畴
,不仅是宗绪升一人的任务,也是迄今为止远远没有启动的一项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