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金尚理宗绪升痛 |
分类: 老绪记事 |
金尚理
看宗先生的作品“痛系列”时无法用欣赏这个词,因为它不仅不能把人带进某种令人神往的臆想的境界,反而激起潜意识中的强烈的错乱与颠倒的感受,不是一般地对于外在肮脏与荒诞世界的恶心,而是对于自我生命本身的不堪忍受的体验。我想,在人的一生中类似的感受充其量只是偶尔才会有,对于那些肠胃舒适、体格健全、也未曾患过肾结石的人来说,既便是他们的潜意识中也未必能找到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远非人人都无法逃避的源于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也不是一般的对所欲不得或恩爱别离等诸种生存境遇的怨憎,毕竟,就算世事无常、人生全都不尽如人意,但是生活,毕竟在有“苦受”的同时仍有“乐受”,在有虽是无法解脱的受尘界困扰的同时也可以有内心的净土。谁也不能否认,世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相对的两个面:山本非山所以有山之秀,水本非水所以有水之清。然而,在宗先生的作品中,这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痛,痛的彻底、痛的纯粹。而且宗先生似乎极想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痛给揪出来,把它变成一件有形的东西,然后砍碎它撕烂它,或者把它扔到地上让人们尽情践踏。宗先生的作品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他带给旁观者的冲击力类似于行为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的创作无疑是有效的。他通过这种富于创意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告诉人们一件事:你知道真正的痛是什么感觉吗?让我来告诉你……
然而,我想说,尽管人生不可避免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但象宗先生这样的痛感可能不会成为生活的永恒体验。在西方历史上,有一位据说可能患有慢性胃病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很早的时候就告诉人们:一个人哪怕是在接受鞭笞的时候仍然可以是幸福的。为此,人们应该学会感受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困扰。对于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来说,不管生存境遇如何,内心都应该是和谐的。或者象庄子所追求的那样,不以一切伤痛为伤痛,追求一种无往不安、无所不适的人生境界。
诚然,作为现代人,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鼓励表达自我的时代,但过分多样的自我同时也造就了大众麻木的神经,在每一个自我都走向极端的时候,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你讲述你的痛感,我讲述我的痒处,其结果是大家互不理会;另一种则是千奇百怪的表达中难免充斥着种种无聊与琐碎,堆积起来便成为搞笑的材料。因为这其中有一个道理:并非所有的瞬间感受都可以成为永恒。
前一篇:葛一卡拉
后一篇:梁培先硕士对我作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