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书笔记1
(2013-11-18 15:22: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枕风读书 |
序
宁静的革命
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是知识不断变动、更新、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探究性学习符合这种社会变迁的需要。
相互倾听的关系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它是作为一种“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的。
恰恰没有与教师的对话!这里的伙伴是否包含“教师”?
我想读书也该如此,比如写批注,可以联系自己的内心,联系其他书籍,联系现实世界,这样的批注所构成的读书笔记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笔记。
支撑教师应对策略的两个原理:
一是老师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个关系之中接纳发言:
1、认识该发言是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
2、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
3、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
教师一旦在这三个关系中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那么,就能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
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认识往往是与预设的答案是否一致,这不是真正的倾听。
二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反过来说,教师若是只寻求“好的教学”,那么尊重每一个儿童尊严的教学就不可能形成。这是因为寻求“好的教学”的教师会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就是支撑滨野老师倾听这一应对策略的根基。
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将近有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在观摩了众多的公开课以后,我越来越确信这一点。
“串联”与“反刍”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可以说,串联是教学的核心。不过,当我们个别地考察教师的活动时会发现,切断的情况比串联的情况更加普遍。
反刍的活动更加受到轻视,在教学中教师在“然后怎么样”的意识之中,总是往“向前”、“向前”倾斜,停下脚步,反刍前段的活动,在全班和小组的讨论中反刍的活动是寥寥无几的。结果多数的儿童被置之不理,只是借助一部分儿童参与来展开教学的居多。
愿景
一切改革都是凭借愿景加以推进的。这种创造合作学习的宁静的革命也是凭借愿景来进行的。而这种愿景形成了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哲学。
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望。这是在学校与课堂中实现民主主义的挑战,是教学中确立儿童尊严的挑战,是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利的挑战。
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是为了在儿童中培育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纽带。观摩课堂发现的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是,儿童之中蕴藏着的心心相印、关怀备至的潜在能力。不过,教师通常并不介意于这种事实,即便在要求儿童之间合作互动的场合也往往追求“合作教授的关系”。
然而,合作教授关系与合作学习关系是有根本差别的。合作学习关系是以若无其事的温存结成的关系,而不是横生枝节而形成的合作教授关系。
合作教授与“小先生”是否同义?
合作学习关系是当儿童遇到困惑或困难,请求援助询问“喂,这儿,怎么办”之际,其他学生回应这种请求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在课堂里确立两种伦理。其一,倘若不理解或是困惑的场合,向伙伴询问“喂,这儿,怎么办”,作为课堂的逻辑确立下来。
现实中的“逻辑”是什么呢?遇到不理解就询问吗?课堂上教师一般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关注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要想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改变是首要的。
其二,当课堂的伙伴询问“喂,这儿,怎么办”之际,即便教师正在进行讲解,也必定满怀诚意地满足伙伴的请求。这两个伦理,即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必须遵循,合作学习的课堂对于儿童而言是构筑关爱关系的一种伦理性实践。
本书出现的教师的重要一点事,他们都在开放自己的课堂,与同僚构筑合作学习关系(同僚性)。在我看来,一年中从未向同僚公开自己的课堂、坦然接受评论的教师没有资格成为公立学校的教师,无论他的教学实践如何出色。这是因为,这种教师即便教学再精彩,也不过是把课堂私有化,把儿童私有化,把教学私有化,把教师工作私有化而已。
帕尔默也曾指出,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行业相对来说最私人化,所以导致整个行业进步缓慢。但医生这个行业,手术的时候最起码还有个别人在旁边看着,教师一旦关门上课,就真的是私人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