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书笔记2

(2013-11-03 21:42:00)
分类: 枕风读书
  • 教学板块分栏:左手教,右手学

小学阶段,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出现在备课纸的右手栏上,在中学阶段,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将出现在备课纸的左手栏上。中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板块分成若干板块,并且注上本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和可能所需时间。要清晰地写出教学的策略和过程。

左右栏是一个流程的两个侧面。

 

板块的设计,往往会让课堂显得机械破碎,失去了课堂的整体感。这就要求教者对认知有一个更高的整体认识。

杜威的思维五步:

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

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每个阶段所得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类推出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1、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

2、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

3、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一步一步的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办法,使这些办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实际活动是行为的?还是思维的?这里可能更多的是指思维的进程。

怀特海的过程三段:

浪漫——精确——综合

 

  • 课后反思,检查效果

事实上,一种最深刻的反思方法,被我们称之为录像回放,或者课堂的文本细读及批注法。

 

  • 训练有素

预习:布置、运用、检测、评估

小组研讨:分工与主持、效度评估

课堂对话:聆听与应对

课堂练习:时间、准确度、评估

 

训练有素包括行为上和思维上。

 

  • 两套大纲

理想课堂是明线,是第一套学习大纲

新教育儿童课程是暗线,是第二套学习大纲,是整个智力的背景,是完整人性的基础。

两套大纲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课堂教学和整体生活(尤其是课外阅读)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它也不排斥在局部的课程中里,实现其完美的结合。

 

  •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

    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对儿童中心课堂的反正)

    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

    建立在前面两个境界之上,是漫长而刻苦的渐修之后的顿悟。大多数的教材,仅仅是某个技术,而不关乎存在的真理,所以,第三重境界又是偶然和少数的,是不能刻意勉强追求的。它要求教材中本身有着关于存在的真理,要求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哪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理想课堂的三重对话:

人与知识(核心)

人与他者

人与自己

理想课堂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

作为教师,倾听学生的目的不仅在于听懂内容,更在于听懂心情、想法,产生共鸣。

 佐藤学:教师倾听要认识到学生的发言与课文哪里相关?与他人有何相关?与他自己有何相关?并将这些发言以教材为媒介串联起来。

无论是散文阅读、小说阅读还是诗歌阅读,精确分析并不表示将课文肢解。问题在于如何确保精确、细致的赏析不破坏诗歌的完整性?解决之道,是设计一些能够统领全诗的关键问题。

这些题应该有这样的共性:

1、针对性,是针对全文发问。

2、咀嚼性,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反复咀嚼文本。

3、排他性,题目具有排他性,或者看起来具有排他性实际上不是,但需要精确回答。这就必然引发争论,要动脑思考。

后面的教学可以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发问,学生自己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时间要充分。

3、全班讨论,要形成碰撞,不要忙于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大家达成共识,学生用笔将共识批注、记录于书上。

有两个前提必须切记:

1、学生阅读过一些解读。批注与讨论,事实上首先是对解读材料的灵活运用,重新理解(显然,没有任何现成的答案。)

2、教师自己一定要深刻理解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