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1号考查组>>的评论之六(2)

(2006-12-09 14:38:23)
分类: “1号”作品的最新评论

 

    我们完全可以将两部作品当一部来读,都是抒发英雄主义的正气歌,都是塑造人间正义和人间真情的主旋律,都是讴歌洞穿云谲波诡的茫茫黑雾的英雄壮举,都是为沧海横流的英雄本色张目举纲,可以说,《1号会议室》写的是英雄的诞生史,而《1号考查组》写的则是英雄的成长史。谁都知道,公安题材、反黑题材、反腐题材热点多多,写之不尽,是近一两年来文学及影视创作的集散区,陈玉福先生的生活阅历和良心驱使都自然让他也介入其中,但与很多作品渲染暴力、性、畸形生活方式等不同。陈玉福先生显然将文学寄托在了对英雄人物的集束式赞美上。

我们在《1号会议室》中看到的是,新城市委主要领导于波书记和程忠市长"以德理政"的吸引力远不如公安英雄汪吉湟的"冒死擒凶",这并非因为前者故事性差而后者有一组催人泪下的连环故事,而是在于汪吉湟这个西部汉子所表现出来的硬汉作风更真实生动一些。我相信 陈玉福先生对汪吉湟式的英雄人物的原型了解得更多更具体,而对政界领导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内心世界并不非常熟悉,所以曾经在警营里体验生活的他在创作中很轻松地塑造出警察的形象。另外,我们看到的省级领导如陈刚、马炳等人形象略显干巴,话语与身份背离,读起来非常费劲,不尴不尬的,别扭得很。到了《1号考查组》里情形有了天壤之别的改变,有了较为贴切的心理描写,写作技巧也远在《1号会议室》之上,特别是对于波的塑造上甚至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作为高级干部,于波并不神秘,他喜欢美,也愿意享受温情,也有妒嫉和猜疑,对刘妍这样有钱的美貌女子也怦然动心,这与头一部作品中的正宗的公仆形象相比更感人了;其二,对于波的心理刻画加深了,甚至涉及到他内心的一些称不上"光明"的小想法、小心眼,有的还非常有意思,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三,于波从市委书记登上省委书记这条线索本来故事性并不很强,但经过作者的匠心处理,围绕"升官"过程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不由得让人想到"江湖险恶",虽然于波登上了仕途高峰,但他迁入1号别墅区之后搬倒黑帮掌控的非法卷烟厂所取得的胜利,才真正让读者感到一种慰藉。在这部以几个拼命干事业的男人为主人公的长篇当中,陈玉福先生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男人的风格,真正的男人再也不是逞凶斗狠的人,再也不是匪气十足酒气冲天恶声恶气的"霸天"形象,正是如此才使我深刻地领悟了一位著名的年轻作家的智慧之语:"一个人性健全、精神强大的人,一定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温情并且有能力为世界承担责任的人。我们之所以感到当今的男人形象暗淡、气质萎顿,决不是因为男人蛮横得不够、残暴得不够、凶狠得不够,而恰恰是因为男人和平得不够、温柔得不够、慈爱得不够。仅仅是一声温情的问候、一句温情的祝福、一丝温情的牵挂、一个温情的细节,常常就可以点亮一个男人的形象。"(摩罗)陈玉福先生心目中的英雄男子汉是汪吉湟式的孤胆英雄,是于波和程忠那样的敢于为生民请命的英雄,是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民间英雄,他们深怀正义和理想,和吕黄秋、祁贵之流黑恶势力及腐败分子做着殊死斗争,有时躲不过明枪有时防不住暗箭有时要几条战线同时出击有时又要忍辱负重争取有利时机有时还要以微服私访的形式去寻求光明……陈玉福先生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惊喜就在这里:英雄主义也是一种拯救灵魂的人文精神!鲁迅先生曾有这般痛彻的名句:"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陈玉福先生所塑造的西部英雄就是以这样的九死无悔的牺牲精神,为民众解脱苦难的,如于波不惧死亡微服私访大平县将黑心烂根的县委一班腐败团伙一举粉碎,解了百姓心头的""""。的确,真正的英雄只愿活在黎民百姓中间,除此之外,哪里还有理想的去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