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经典》:在战略上尊重经典,但在战术上要勇于勘破经典

分类: 书评(小说故事) |
http://p3.pstatp.com/large/2c3400031a1a323a1506
对经典,我们常常无限敬仰,但同时心怀敬畏,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我们为了防止我们的露怯,而不敢说出我们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的乏力、阅读的痛苦以及找不到介入门路的彷徨无主。
我们不明白经典,为什么会让我们如此难以找到共鸣,我们往往会在别人的赞赏有加面前,不得不隐藏着自己对经典的隔阂,经典值得崇拜,吸引我们的注意,但经典也会让我们现出原形,显示出自己对它接受的无能为力。
这种感觉我们一般情况下,深埋在心里,不敢也不好意思向别人诉说,这样,那些被认是经典的东西,永远在我们心里处于一个不敢触碰、无法触碰的尴尬境地。
这实在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好的对经典的解说,能够让我们能够临近经典的真实的心胸与内质。
我们曾经去找过一些对经典阐述的理论著作,但这些著作往往用一大堆高深莫测的词语,让我们继续晕头转向,我们也必定会寻找一些解读的文论意图让我们释疑解惑,但这些论述除了不遗余力的溢美之词之外,我们又无法看到一点能让我们接受的平易之词。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经典依旧高高挂在我们的头顶上,难以让我们分享它的灵妙处。
http://p1.pstatp.com/large/2c4600014fbd61355435
现在,总算看到一本破解了经典让我们无法亲近的书,这就是由英国学者亨利·希金斯所著的《如何读懂经典》。
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大的长处,就是它深知经典在读者心目中的那种不尴不尬的地位,它一语道破了经典在人们心目中难以理解并非个案,而有着广泛的普及率,你读不懂的感觉,并不仅仅属于你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现象。所以,书一开头就引述了一个游戏,在派对时,每一个参与者都要想一本书,这本书必须自己没读过,其他人却滚瓜烂熟。其中一个胜出者称自己从未读过《哈姆雷特》,他赢了,但他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无知。
有时候,我们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假装读了书,但这样的结果是自己藏了拙,看似有了尊严,但永远没有进步。所以,有时候,索兴承认自己不懂,却可能是进益的基础。
作者在这本书中,肯定了读书的价值,但同时,也陈述了读书读多了会成为书呆子。所以,我们做什么东西,包括读经典,都要保持一个度,我们应该知道书包括经典的价值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不必匍匐在经典的巨大翅翼下,我们必须做的是,在战略上尊重经典,但在战术上要勇于勘破经典。
《如何读懂经典》作者的通透之处就在这里,他用幽默、调侃的笔法,把解读经典的经国大业转换成举重若轻的侃侃而谈,剔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学苑派过度阐述与捕风捉影的微言大义,在谈笑之间便把那些我们望而生畏的经典的价值与意义给我们讲述得神清气爽。纵观全书,我觉得作者在把握经典的价值的时候,没有逃脱掉下面的三个维度:
http://p3.pstatp.com/large/2c4600014fec40520983
一是经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如何读懂经典》选择的经典作品,的确是令我们望而却步但却名声显赫的作品。比如,无所不在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究竟算不算上是一个经典?为什么读起来如此让人诘曲聱牙?奥斯丁的小说虽然在影视界大受青睐,经常处在改编之列,但小说读起来什么不忍卒读?还有那完全是魔幻类作品前身的“荷马史诗”、“神曲”可以等同于“怪力乱神”,又有什么阅读的价值意义?
可以看出,《如何读懂经典》一书的确把它的矛头对准了我们一般读者都感到不可理解的地方,读这些遥不可及的经典作品,究竟能从中汲取什么样的营养?
《如何读懂经典》的作者,对此逐一作出了回答。而在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现象,是该书作者的首选的文学价值之一。比如在作者的这本解读性作品中,首先拿奥斯汀的作品来作为案例从中寻找意义,在传统的认知眼光里,奥斯汀的作品写的都是一堆舞会和纨绔公子哥,与今日的生活十万八千里,但作者指出奥斯汀的观察非常仔细,“会留意那些以爱和婚姻之名私下进行的盘算、误算和验算,而钱财一向都是这些算计的一环,在她小说中举足轻重。”(P39)。“奥斯汀的小说中,婚姻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便是女性可借此得到财产,或至少从财产中获得安全感。”(P40)这种埋伏在小说里的经济指挥棒构成了了解那个时代的最有效的契机,而只要这个社会里永远游动着经济命脉这一根永不消逝的人类生活动机,那么,奥斯汀小说里的这种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融为一体的写作构成,便永远具有它永恒的价值地位。
http://p1.pstatp.com/large/2c4600015011323f6a70
奥斯汀
像“荷马史诗”,作者同样认为在它的文本中潜蕴着西方文明的原始母本,荷马的作品“体现了一个特定的正面临失传的希腊精神,包括崇尚武斗、重视超自然、尊崇男人间的友情、战死沙场的尊严等等。也有人主张,欧洲人要了解自己,就得先知道祖先的思想和行为,而荷马的著作便表现出那部分的重要历史。他也可说是现代科幻小说、暴力文学的先驱。”(P64)。就像中世纪时期出现的英国作家乔叟,作者也认为他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大略呈现14世纪英国的样貌,阐明当时社会的商业、军事和宗教面貌,并得以一窥中产阶级的兴起。”(P220)。
从中可以看出,《如何读懂经典》一书始终把复现社会的整体面貌,作为经典传承给我们的一个重大的收益。而我们比照一下中国文化里对于经典的认定,同样可以感同身受作者的这样的定位。比如《红楼梦》在之前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定里,被看成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言情小说,但现代观照体系里,恰恰是看到了小说中隐含着的旧有的社会的全息密码,这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个社会的三D折射,从而让这部小说超越了可见的表层内涵,而具备了折射社会经济综合景象的一部社会资源宝库的属性,正因为《红楼梦》的社会意义的确定,才使得它与不朽划了等号。
http://p1.pstatp.com/large/2c3400031b29735ab2d7
二是经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灵秘境。人类一直有一种本能的探索精神,在向外在世界伸出探访的触角的时候,人类也一直反观着自己的灵魂深处,意图更好地了解自身,明确自己的站位,界定自己的存在坐标。“知己知彼”,是人类作为社会化存在的一种无法逃避的精神诉求。而文学正具备这样的“透视自我”的功能。人类的生理学秘密可能交给医生去诊断,但心理学的秘境最有效的探测手段就是文学。在《如何读懂经典》一书中,作者指出:“文学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复一日的生活、安顿自我的人生(我甚至可大胆说它能帮我我们找寻心灵的皈依),并且使我们更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情感和领悟从何而来。”(P10)
http://p3.pstatp.com/large/2c4500017ba1674ced2f
莎士比亚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看似离我们相当的遥远,但它揭示出的主人公的“理智与情感相互拉扯”的矛盾冲突,正是我们今天并不陌生的“思虑会阻碍行动的最佳例证”(P122)。这样,我们很容易能够在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面前,读到内心里存在过的那种相似的纠结情结。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冗长而乏味的《追忆似水年华》,作者认为它是“庸碌生活中寻找意义最有效的方式”(P153),全书所论及的痛苦与不幸,“也能对人有益。生命的价值,可能就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P155)。
http://p3.pstatp.com/large/2c4500017bf3a5da101b
这里必须提到的一点,《追忆似水年华》曾经作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反面而存在。当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非常敬佩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作为一个残疾的作家,却写出了风骨与力量,而他所列举出的对应作品,正是同样是身有残疾的普鲁斯特所著的《追忆似水年华》。其实,我们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最鲜明地看到的是它的强烈的社会背景,人们可以争论这个背景的描写是否真实,但小说呈现出了二十世纪典型的人类冲突的一种模型,要了解二十世纪,你难以逃脱掉这种模式。这样的小说,撑起了一个社会的宏大的框架与骨架,任何时候,了解社会,都必须依靠这种基本的构成。像同时期的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的是同样史实的巴别尔的《骑兵军》,它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架,以及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精神架构,它只撷取了断片式的生活,这样的断片,要接续完整,还必须通过社会背景的介绍。《追忆似水年华》也带有这样的特点,它把社会背景全部推到幕后去,只展示了内心的思绪流动与感受的波动,它的长处是让内心世界足够地凸显出来,走上了一条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截然相反的流派路径。而正是这种内心思绪的全程展现过程中,他更为细腻而翔实地展现了灵魂的秘密,从而在文学的时空里突显了自己的价值,成为文学经典里的一个日益高涨的“黑马”。相比之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随着时过境迁,它的过分强烈的社会写实性反而遮掩了它的诱惑人的魅力,但这部小说里吉光片羽所展现出的人物内心的丰沛内涵,还是使这个小说即使在它的外在框架被推倒之后,依然发散着瑰丽的光彩。可以看出,不管是“骨包肉”的社会框架为主的文学作品还是“肉包骨”的精神诉求为主的经典著作,它们都在它们的文学叙写里,呈现出了人心的丰富世界,它们的差别只不过是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文学就是人学”、“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都可以看成是这种对文学价值的精准认定。
http://p1.pstatp.com/large/2c38000151128a73152f
普鲁斯特
三是经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符码。
引经据典,是文学给我们的最为皮毛的直接传承。语言是一种符号,可以给我们人类的符号化生存带来如虎添翼的神奇效果,我们太明白历史上一句妙语可以瓦解难堪,一个语词可以粉碎一段危难,一段针砭入骨的妙论,甚至可以让人全身发汗,大病治愈,而一言九鼎的承诺,也能够铸就一段神奇,知识能够以符号的形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力量,一种护身符,一种托举力。
在《如何读懂经典》中,作者分析了经典作品的表述语词,以及对我们的深刻影响,阐述了经典作品是用它的符号方式,深刻地干预了我们的生活。用我们中国的例子来说,我们熟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么一个简单的语词符号,能够调动起一个民族奋进的力量,而一句来自古典诗歌里的“关关睢鸠”也能够成为一个民族情感表述的理论支撑,可见,语词与我们的生活关联得是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只要动用几个字节,就可以调取出一个文化的丰富背景内涵。作者在书中,罗列了西方经典文学给语词带来的约定俗成的概念,虽然我们作为中国读者很难从中感悟到原文语句的巨大力量,但通过作者罗列出的经典句式,我们倒可以管中窥豹地洞观到西方经典语句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对西方的文化,我们的隔阂与生疏,最表层的关系,就是我们往往对这一套西方来自于经典的语词缺乏感知,因此,从这些语词与句式入手,未尝不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捷径。比如,书中提到的《圣经》丰富了日常的英文词汇(P142)、十句适用于社交场合的莎翁名言(P127)、掉书袋之必备诗句的开头(P104)都显现出作者对经典里的语句影响的充分正视,对于我们这些非西方文化的接受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次开卷有益的启迪方式。
http://p1.pstatp.com/large/2c380001523940ca5ec2
《如何读懂经典》看起来一点正经没有,但正体现出西方文论的那种独特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全书没有框框条条,也没有高大上的说教,毫不隐讳地道出自己的不足,比如作者就在文中强调有的经典他也没有读过,他是从其它的书中移植过来了评价,就显现出作者的那种顽皮的幽默精神,但是,应该说,作者对西方经典文学是有着足够的掌握与了解基础的,这样才能在书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涉笔成趣均有道理,这并不算太厚的一本书,却颇有指点阅读迷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