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作化之18:浩然短篇集《杏花雨》逐篇点评

(2014-04-28 19:10:25)
标签:

短篇小说

浩然

杏花雨

文化

 合作化之18:浩然短篇集《杏花雨》逐篇点评

浩然短篇集《杏花雨》逐篇点评

 

1彩霞

 

一人采访体的小说。作者作为记者到邦均镇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去,首先遭受到了队长妻彩霞的数落,原来把我认错了人,才知道她心直口快,正批评村里的一个女人不肯去搜集人尿.这时,队长回来,把骑马用的用具,婉转地请她缝补,后来,来了一个老太太,与彩霞聊了半天,最后说是村里生病的人,孩子没有人带,于是,最后彩霞主动承担起带小孩的职责。

 

小说完全是一种观察看到的情景,撷取的是队长妻在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如何行使丈夫的职责、指挥有方的事。它的合理性,在于“床头风”的存在,队长妻在队长无力分管公事的时候,凭着她的个性,主动承担了指挥职责,这也是独有的中国式的妻子能顶半边天的现状。

 

在小说里,作者强化了她的这种越俎代庖的优越性,表现了她的这种帮助丈夫、处理队里的事情的泼辣性格。选择的素材都是恬淡的,而她的性格都是通过对话来体现的。小说里显示出作者对于处理对话的优势所在。

 

彩霞所做的事,实际上是一种好人好事,如帮助队里缝补工具,安排队里的活计,照看生病社员的孩子。这种事被作者有机地安插在队长妻子的身上,安在一天的发生过程中,完成了作者典型的好人好事模式化的情节构造。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队长的妻子已经拥有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否合适,非小说所能决定,但却反映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实情所在。

 

2妻子

 

作者包办地代替了叙事者,罗列了村支书妻子的一些经历。她本是外乡人,嫁给丈夫,才认识了丈夫,鬼子来了,她跑反,遇鬼子,差一点命丧敌手,幸好游击队杀出,救了一命,回来,才知丈夫也加入了游击队。丈夫发起第一个农业社,拉入了卖地卖房的乡民,抵抗洪灾与旱灾,妻子帮助丈夫,买来了救灾的种子。后来发洪水,丈夫支援其他生产队,她发动妇女护堤。

 

小说更像是一篇人物小传,其中的素材后来被用到了《金光大道》等长篇中。可以说,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高大泉妻子的缩影。里面的一些情节,在长篇小说里,作了更为全面的铺陈与叙事,如有乡民被迫卖房卖地,在《金光大道》里,在刘祥身上作了细致的演绎。小说里提到的护堤的场景,在之前的短篇小说中也有涉及。而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可以在孙犁的《荷花淀》中看到影子。

 

3喜期

 

小说通过即将出嫁到外村的秋兰的心路历程,表现了她的美好的一面。

 

小说颇有一点意识流风格,随着人物在出嫁前的一段有限时间里的活动,浓缩了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情节是基本没有的,上下驰骋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在小说里,通过母亲与王奶奶的话,交待了秋兰选择此刻的出嫁,是因为她的妹妹回到乡里务农了,她有了脱身的时机,这交待了秋兰的结婚的动机。

 

然后,秋兰来到了打谷场,要求参加劳动,这时补叙了秋兰代表妇女们如何要求参加挑水等强体力的劳动,反映了女性在生产中主要承担繁重体力活的一种时代倡导。

 

之后,秋兰想把自己一直照顾的军属奶奶托付给妹妹,听说妹妹已经去了,感到了放心。这个情节,后来在《杨柳青》的第一个故事中,也得到了再一次的演绎。这里,也交待了她是如何与自己的未婚夫在共同维护集体的树苗的过程中相识相恋的。

 

最后,秋兰遇到了队里的支书,直接聆听了他的教诲。完成了整个小说的结构。

 

小说在一种优美而略带愁怅的笔触之下,勾勒出一个冲在劳动第一线的铁姑娘式的新嫁娘的简单生活,劳动的艰难在高亢的笔调下得到了有效的遮掩,小说竭力强调的是一种奉献、劳动、关心别人,几乎没有个人的私情与私欲,甚至秋兰与未婚夫的相识,也是因为在栽植树苗时的主动相帮。爱情在小说里含量极低,只是作者衬托一个时代弄潮儿的借口。

 

4灵芝草

 

小说以“我”的口吻,表现了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个青年人,说起队里的知识分子回城去了,他只得去自学会计,听说附近有一个会算盘的人,便急迫地前去学习。过了一阵,我到这个青年人所在的队里,看到他正在如何算定额,经过琢磨,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小说在结构上,是浩然非常喜爱的对比性进步的模式,就是初次见面,人物处于过程中,而再次见面,已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小说的主题实际上暗示了农村中无法留住城里人的问题,反映了一种不容乐观的现实。小说里的那个来自于城里的学生,挑三拣四,恰恰反映了当时城里下乡青年的一种真实,虽然作者无数次在小说里设想出一个甘心扎根农村的形象,但是,真实情境下的城里知识青年对农村的鄙弃还是走入了作者的笔下,隐形地显示出存在。

 

作者通过人物给出的思路,就是农村青年奋发图强,自我学习,终于掌握了知识,担负起了建设农村的使命。

 

小说的故事情节太过简单,仅仅是一种纪实性的特写,基本没有人物的性格碰撞。

 

5红枣林

 

我到大舅家里,见到十六岁的小姑娘红宝,她原是烈士之女,其母生下后,牺牲,解放后,大舅把她送给了城里的父亲,但她毕业后,自愿下乡务农,把大舅的种枣的经验整理成文,又在研究为什么老枣树又能重新结果了,后来发现是因为旧根被刨,生出了须根。

 

小说可以看出部分移用了作者的经历,如浩然与舅舅的关系,但作者的真实的亲戚,显然没有小说里的人物这么高尚。

 

小说的主题,作者在《夏青苗求师》里曾经如出一辙地使用过,那篇小说里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烈士之子,回乡务农,献身农业。这也决定了本篇小说几无新意。

 

小说的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发现了老树结枣的原因,如此简单,不知科学性如何。

 

6拜年

 

在拜年这个节点上,宋三爷在等待着未过门的三女婿上门来,其女婿在农具厂工作,宋三妈闪回了前二个女儿,因为家里穷,而疏远的事。女儿则回忆,是因为家具不适用,前往家具厂问罪,结识了男青年,由此相爱,而现在久等不至,猜测可能是到邻村去了,果然在邻村看到新女婿正在征求群众意见,女儿立刻回来,也来征求乡民对农具的意见。

 

拜年一事,浓缩了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情感,而新女婿迟迟不致,构成了小说的悬念,当揭开新女婿利用拜年之际,为了工作的时候,小说的主题也昭然若揭了。

 

在当代的民俗中发掘出时代的主题,也就是工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问题,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在小说设置的浪漫的情景中,呈现了一种单纯化的乡村图景,作者有这个能力,抽象出一个匹合时代主题的清纯而干净的乡村,这也算是浩然的小说的一种特色了。

 

7万寿

 

万寿老人病倒,不同意儿子买药看病,想到人生历程,原在山东,家贫,逃到辽宁,进了铁矿,后孩子病亡,只得离开,来到此处垦荒,又被地主占去。现在日子好,却病倒,村里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万寿老人治病。吴县长听闻,来看望,当年,吴被敌人投入死井,是万寿老人卖了田救活了他。吴县长鼓励他勇敢地活下去,继续指导村里的生产,山上的开矿。万寿感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床上指导生产。

 

在作者语境里,死亡被一种乐观的气氛冲淡,精神的力量可以化解生理上的不可逆转的苍老。

 

小说里的情节逆转点是,当年的万寿老人曾经救活了县长,而县长现在反过来,对垂暮之年的万寿老人施以同样的救援。在一种精神的蓝图激励下,长寿奇迹般地反转过来,战胜了困厄与苍老。

 

小说里提到了修水库,这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农村的最美的前景,这一前景足以让一个老人返老还童。姑且相信这种乐观的力量吧。

 

8邻居

 

我到乡下采写报道,遇到一个村的会计,向他了解情况,后见他在野地里,摸索坑里的水有多少,自称是会计。后来到邻村,支书夸他们的会计很能干,当这个会计出现的时候,正是前面的那个会计,原来他是支援邻村的,他说邻村缺水,建议把本队里的水支援对方。

 

一个近似于报道的小故事。小说之奇在于,路上遇到一个会计,没有想到他的身份却是邻村的会计,他是支援那个队里的。

 

小说的主题依然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好人好事类型。在情节上看,带有一种恍然大悟式的意外设计,也为很简单的小说增添了一点曲折。

 

9正副队长

 

小说描写了两个性格不同的正副队长,正队长热爱集体,勤俭节约,副队长则大手大脚,性格急躁,其实这两个人的性格,与《金光大道》中的大泉与铁汉的设置基本呈现出一种对应的关系,可以看出,本小说里的人物设计,后来在《金光大道》里得到一次放大,而本小说里的情节,即正队长张扬节俭而副队长喜好显摆的矛盾冲突,在《金光大道》第三部里,通过大泉与铁汉在考虑如何过年时的段落中得到了内涵相似的演绎。

 

小说前两节分别通过两个细节,表现了正副队长的性格,正队长的节俭习惯,是通过他赶车出差时,不吃午饭,赶车回家,而把期间省下来的补贴费买了赶牲口的鞭子来体现的,而副队长的风风火火则是通过他雷厉风行地浇水栽白薯来予以刻划的,这一情节,与上篇《邻居》中的用坑里的积水浇白薯的情节有着同一的原形来源。

 

而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副队长执意要买自行车,但正队长以节俭为名予以拒绝,后来在参加社里的会议的时候,其它队里买了自行车,受到领导的批评,而他们的这一队却得到了领导的赞扬。

 

铺张浪费,购买豪华轿车,这也许是当今现实的一部分,而比照小说里的情节,那时候的一辆自行车也成了稍有积淀的农村集体露富摆阔的一个时尚因子,但小说在最后还是通过上级领导的倾向性的肯定,来说明了节约仍是时代的主流,而且是群众热衷的希望,因为最后在小说里揭示出,邻队购买了自行车受到了群众的举报,就像今天基层干部购买豪车受到群众的举报一样。

 

小说围绕了购买自行车展开了各自品性的冲突,而事关的却是一种理念的较劲。小说提倡的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理念,也正是刚刚走在困难时期之后的一种时代的主流需要。

 

10抬头见喜

 

本小说与作者的早期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关系。

 

小说里的新珍嫂拉扯小叔子长大,便有意说合他与堂妹淑文结合,他在淑文面前说小叔子准备进京当工人,而在小叔子面前则说淑文升了中学,以此来证明对方的进步前景,妄图以此来调动两个人的情感上倾斜的砝码。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拉郎配的“好话”却得到了两个男女青年的反感,因为他们不谋而合地均在思想上走了一条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完全背道而驰的选择路线:都是回到农村。

 

这就是小说的工于心计之处。小说里的新珍嫂实际上代表的一种世俗化的庸俗的理念,因为离开农村来到京城与升学脱产,都是那个时代民众中最普通的期望,新珍嫂在说合两个青年的时候,用了这种最常识性的发展前景作为拉郎配的说辞,是最合理不过的了,但是作者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写出了两个高尚的时代青年,却因为新珍嫂的这种世俗化的偏见化的说辞而逐渐生分了,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对立情绪。

 

小说的矛盾解开处,是当在新年到来之际,淑文来到了新珍嫂所在的队里,看到了小叔子在表演节目时淋漓地展现他抛弃工人的职位回乡当农民的壮志情怀,于是,两个人终于抛开了新珍嫂这个媒人设置的迷障,看到了对方心底深处的基于同样的基础上的对扎根农村的坚守,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沟通。

 

小说的情节富有情趣,点水般的对男女心态的描写也精巧有致,特别是小说设置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误会,反而更加衬托着两个年轻人是基于共同的精神的追求才达到了一种恋爱的至极的最佳状态,符合最匹合的爱情是心灵的相通这一最基本的人类理念。

 

可以看出,小说巧妙地在爱情的传统模式中,注入了时代的主题,这就是只有立足在扎根农村这一点上,男女青年的爱情才找到了同频共振的机缘。作者把握了爱情的本质,当时也瞄准了时代主题的核心所在,然后借助于一种小品式的巧合的故事,让这两个在小说里占据着叙事与内涵的关键部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契合程度,从短篇小说的结构来看,本篇可以算是浩然作品里的上乘之作。

 

11杏花雨

 

宋春林代替饲养员带队里的马去看病,回来时遇雨,走岔了路,来到了西杏花村,至一屋里,遇到新媳妇青枝,交流起来,才知道过去宋讨饭时曾经见到过她的父亲。青枝为他准备晚饭,公爹回来,批评不照料马,当即为马灌了药,然后外出去抗洪。宋准备休息,听到青枝的丈夫回来,与她讨论如何游过河去,帮助被困在河那边的客车。于是,宋春林与青枝的丈夫一起送去了食物,回来时,看到青枝在磨坊里溜马。

 

整个小说,通过走岔了路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好人奇遇。

 

这种迷路情节,正是浩然早期小说所喜欢的设定。这种设置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地遇到一个偶然性的地方与个人,而从他们身上绽露出的闪光成份,正可以证明作者需要歌颂的时代的乐善好施的主题。

 

迷路青年获得了热情洋溢的帮助,然后他又反回来,与借宿的人家,一起去帮助被水困住的路人,爱在感受的同时,又传递出去。

 

小说忠实地恪守着视角的存在,以此展开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推演,在起承转合上更像是一篇富有情节与奇遇的小说。

 

12老两口

 

小说以“我”的爷爷与奶奶进行相互竞赛的事,内容乏味,在构思上,雷同于之前作者所写的《瑞雪丰年》,后者也是以两个老汉进行竞赛展开了农村的现实生活,而本篇不过把这种竞赛安置在一个家庭中的老两口之间。这种结构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以最亲密的人物关系展现出农村两个互不搭界的农活。

 

小说的竞赛的关键,是爷爷与奶奶分别在浇水与磨粮食的两个劳动方式中,比拼的结果是均用人力代替牲口,以手工的方式,让牲口用到更关键的地方去。

 

其实这种比拼是对人力的损耗,是对身体的加载,恰恰意味着可能对身体的损伤,但一旦被赋予了竞赛的质地,便使劳动洋溢着一种欢快。其实有这样的出自于家庭里的竞赛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本小说沿用的是作者用过的结构模式,而反映的主题都强调了用人力代替牲力的低廉的劳动方式,在作者的语境里,一直在申明着,这种人力的原始劳动方式之所以能够施行,是因为发自劳动者的自觉,这也是那个时代倡导的主流精神的体现,仿佛劳动越采用原始的方式,越能体现出最时代的时尚的精神。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是悖论的原因,远不是作者所能解释的。但我们可以用今天的眼光去反思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