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记幽
(2013-07-17 18:14:32)
标签:
栖霞山南京娱乐 |
分类: 个人感触 |
南京栖霞山记幽
出差到南京,住于南大仙林校区,有半日空闲,翻检一份随便从家里带来的2005年版的南京地图,巡视者三,觉得可观之处,唯有与仙林相近的栖霞山。该地图中,东边边界中止于钟山陵处,无仙林校区的方位图,栖霞山的方位更是无从感知,于是,我决定一边出行,一边寻找地图,但是,直到去过栖霞山,我也没有找到一份最新版的南京地图,真的很无奈。南京地图,只有到市中心才能随处可见,而周边的郊野地区,不管是超市,还是杂货店,都很难能够觅得一张地图,这也是我来南京而将家中的一份旧地图带来的缘故。
我迷失在道路之中,问到路边的一位穿着治安制服的矮个子中年年人,他很是热心,耐心细致地告诉我,应该往回走一站路,然后折向另一条道路,在那里乘上南栖线,就可以直到栖霞山了。他说话的时候,嘴里的牙齿很不齐整,缺胳膊断腿的,但是他的表情是真诚的。这也是我感到南京的好处。在南京问路,总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热心回应。当天我从栖霞山回来的时候,一时找不到公交站点,看到一个住在公厕里的老人,他不但给我指点了方向,还向我建议乘另一条路线,可以更便捷地回到我的出发点。而我当时的心理完全是抱残守缺,觉得原路返还是最安全的选择,于是,我连连向那位老人表达谢意,执意地按照我来时的路线原路而返。
我很顺利地来到南栖线的站牌,上了公共汽车,在栖霞山的站牌下下了车,而我所乘的公共汽车却开进了一条小巷,我犹豫着,我该从哪里进入栖霞寺。
问了路边的一位清洁工,他指向刚才车子进去的那条小巷,于是,我一路奔去,其实我下车有一点早了,疾奔猛跑,把多余的道路给报回来,没走多远,便见到了栖霞寺的山门,顿时心安起来。
一眼望去,是一个大牌楼,沿着左边的一条小道,就看到了售票处,窗户玻璃上还贴着二十元一张票的价格,我掏钱欲买票,但售票房里却见不到一人,一位高个子的中年人,走在我的前面,有点古怪地看着我,我拿着手里的钱,尴尬地对他说:这里不要票吗?他大声地告诉我:不收钱的。于是,我也大着胆子,跨进了虚掩着的铁门。
往前走,没多远,就看到了一个湖,湖中心立着一座雕塑,我差一点以为是莫愁湖。这是栖霞寺的第一道风景。只是这样的风景未免过于平常,几乎每一个湖上,都要架着一道弯弯曲曲的小桥,再点缀着难分彼此的小亭子,映衬着有气无力的一池碧水,就成了中国式的大路货风景。我不以为然地走过,前面露出了寺庙的标准化格局。
无非是“风调雨顺”四大金刚首当其冲地迎接着最初的访客,然后是一排排庙宇里的面目相同的佛像如出一辙地让你不知道此地是何处。我走马观花地拾阶而上,对庙中的尊神们视而不见,总以为该有一个终止了,但没想到却曲径通幽,一直将我带到了难以置信的后院。
这里挺着一座舍利塔,是镇寺之宝,边上的标示,指出古塔的出身及年代的幽远,还逐一介绍塔上所刻的画面,我仰首而观,只见塔上破损严重,多处翘起的檐角已经不翼而飞了,就像自由女神断了胳膊似的,望着那断裂的缺口,令人禁不住生出几分思古之幽情,想象着它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石崩瓦解,颓然坠地,而我今日的观看,就是这座塔的最终的命运吗?我不由悚然而惊,感到人与石头之间在生命坚硬度上的巨大反差,赶快收敛了心神。这时,我才发现,围绕着这座塔,有两个女子赤脚疾走,似乎在虔诚地祈祷,两女年龄约在三、四十多岁左右,面容清淡,衣着宽松,毫无女性特征。后回来时,发现这两女坐在边上的石凳上,一人端着一只碗,进行饕餮大餐,其中一女汗流满面,冲走了扑在身上的一层白粉,又让人觉得她是挺爱美的,这种奇特的矛盾关系纠结在眼前,令人怀疑她们究竟是青衣古灯前的献身者,还是时尚俗世的过路客。
傍塔而行,前面是号称千佛岭的一处景观,沿狭窄石径,攀行而上,此处之后,也再无人迹。大多数窟内佛像残破,有身无首,十分丑陋,一点没有圣洁之感。且此山之小,根本不宜打造如此之多的石窟,与龙门石窟顶天立地相比,真有一点大巫见小巫之感。
依靠着石窟而上,道路没有中止,我的步行也无法停顿,之后,我孤身一人,在犬牙交错的山脊上艰于行走,几次我都决定收回步履,返身下山,但有一点不甘心在心里抵抗着,鼓舞着自己的力量,于是,循着弯弯曲曲的石缝里的路,向上攀行。四周林荫向道路压来,空气令人窒息,暑气就在树叶下蒸腾,酷热难当,觉得树荫下根本没有一种凉爽的滋味。我感到肺部也极不配合,变得火辣辣的,下气不接上气的感受,在此刻有了很清晰的体味。而脚上的那双受尽折磨的凉皮鞋,连平衡的立足的地方都没有,只有在高低不平的石头上,找到插足的地方。石路的边上,能够看到长满植物的悬崖,我总有一点潜在的担心,我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滚落到那道峭壁之下。路上,还有一条条倒伏的树木横亘着,走起来实在困难,这时候,我想到了徐霞客记述的他在登山时多次想半途而返的心态,我此刻也是如此,几乎就要放弃前行的打算,但心底里有一种执着的试一试的念头在支撑着自己,一步步地往上去,眼前飞过嗡嗡的飞蚊,耳边传来硕大的野峰的轰鸣声,还有那些娇艳得有一些古怪的花蝴蝶,我完全置身在人迹之外,走在荒凉的野山里,心慌慌的感觉在心头弥漫,终于,我看到前面有一个小亭子,应该预示着这是山巅了,我一鼓作气地冲过去,虽然是一个水泥亭子,但站在上面,还是能够一览无余的,我看到了远处的山,远处的是似乎是一个汪洋的水,我搞不清那山是哪一个山,是哪一个水,但是我却了望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典型的风景。背对着山脚下的这片浩大的一幕,面向另一处,看到了一条狭长的水带,是不是长江?我也无法确认。但不管怎么说,面前的这片新发现,就是我克服着内心里的怯懦、冲刷掉犹豫不决的彷徨而终于获得的一份至美的报偿吧。
然而此刻我却感到呼吸已经不堪负荷了,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在亭子里,我抛开了树荫下面感受到的闷人的窒息的热气,享受到了不受遮挡的山风送过来的一阵阵的清凉,我很想坐下来,在台阶上休息一下,平息下激烈的心跳和火辣辣的呼吸,但是,我很担心如果我坐下来,会不会还有力量能够再站起来,我也害怕我的像马达一样高速运转的心脏,能够接受戛然而止的休息处置,于是,我硬挺着,不让自己贪恋着石阶的诱惑,始终站着在亭子里转来转去,观察着山风的来向,辨识着野风的远去的影迹,俯视着山下浩大的景致,觉得虽然孤独,虽然幽深,但那份快乐却是别有洞天的。
转悠了一会,我决定借着心跳开足马力的余勇,开始下山的返程。我摸着石头,探着脚,努力使自己平稳地下行,我一直担心,我是否会迷失下山的路,但是还好,只要顺着石头砍削出的大致的路迹,就可以找到下山的路。
回到了石窟的起点,我绕过来时的那一条石缝里的路,从另一条路下行,穿过密密的丛林,走下陡峭的石阶路,我惊讶地发现我已经来到了我来时攀上的石窟的下面,于是我明白了,山的道路,组成了完整的网络,穿透了山的所有的表里。当我从这条小路上出来的时候,我才明白,当初进来时忽略掉的一条小道,原来潜伏着如此导引我下山的功效。就像一个探险类电玩游戏,我们开始时不知道一条岔道的意义,当我们历经江湖的风险,才知道,那一条初来时的不起眼的小道,却是步入下一关的必经之地。就在这座并不大的山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穿行中,我完成了对它的山巅的急急匆匆的走访,因为时间不容许我作太多的逗留,滞重的暮色也加重了回归的压力。
我看到右首的石窟中的那座最大的洞壁正在进行修复整理。在这里,我才看到栖霞山的游览导引图,也在此刻发现,原来过了最高处的亭子,那边还有许多胜迹,可是我已经无暇他顾了,一来时间不允许,而我也担心独自一个,深入到这茫茫的树林深处,可能会遭到并不可爱的意外的额外青睐。于是,怯懦还是占据了上风,控制了我,确定了我实际上还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从山上下来,我意外地发现,在山上非常跋扈的蚊子,一直恋恋不舍地跟着我下了山,好像我的身上弥漫着最适合它们的胃口的清香似的。我连蹦带跳,好不容易才甩开了它们对我的青眼有加,顾全了我的肉身的安全。
这时候发现栖霞寺的向后的山门竟然关上了,我已经无法从舍利塔处再回到寺庙的前院。于是,我不得不走了一条汽车道路,逶迤下山,这里的人迹才多了起来,但是,与繁华的景点相比,这里太幽了,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也许栖霞山在南京古迹遍布的大氛围里,算不上有什么标心立异之处,这才使得它安安静静地静卧在人们的踏访与视线之外,保留着它的那一份如影形随的孤独与衰败,但这也许是它的魅力所在吧,静静地与大自然密密麻麻的杂草丛生混和在一起,并行着最原始的不求闻达的气质,这就已经够了,这里保真着最自然的真实的味道,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幽。
想一想,世界上美丽的东西的丧失的原因,往往不正是因为一个“幽”字的丢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