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搜索》:陈凯歌再次迷失在庞大的阵势中

(2012-07-23 07:38:15)
标签:

影评

搜索

娱乐

《搜索》:陈凯歌再次迷失在庞大的阵势中 
 
《搜索》在影像的表层上,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严谨的叙事、勤快的镜头、多线索的结构交织,令我们感受到,陈凯歌在电影的每一个部位上,都倾尽全力,打造出他所期待的全方位透视时事的庞大诉求。经过多年的电影历练,尤其是在好莱坞的一段短暂的拍片经历,使陈凯歌在技术手法上越来越抛离了第五代导演最初出道时的影像风格,而更多地向好莱坞电影风格吸取经验。在影片的最外在的影像表达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活泼多动的陈凯歌,在摄影机后面调动着画面,力求使镜头具有冲击力,赢得观众在影院里第一反应的眼球追捧。在很多镜头的处理上,我们感到陈凯歌的确非常重视影片的视效,体味到他在全身心地力求讨好观众,远非早年那个唯我独尊、一意孤行地追求票房毒药的陈凯歌。这种勤快包括在《搜索》这部影片中,甚至他可以给人物下车的脚步,给予一个无声的镜头,以增加镜头的容量与连贯性,对照他在拍摄《与你在一起》时,他可以给小巷中的自行车车轮以一个特写镜头一样,都反映出陈凯歌在效仿好莱坞电影运镜方式上已经达到了一种下意识的程度。 
 
但是,《搜索》在打造出整体的浑厚、庞大、错杂的阵势的时候,恰恰又重演了陈凯歌过去电影中屡屡败北的通病,他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细节与线索中来,但是,当这些在局部看,相当完备而缜密的细节拼合成整个电影的时候,却呈现出令人失望的空空荡荡。这究竟是为什么?陈凯歌总想在他的电影中纳入太多的社会因素,力求使电影能够变得丰厚、壮大与雄阔,但是这些元素总是未能拧成一股绳,而是相互打架,互相拆台,最后电影给人的感觉,只是一堆各自为政的片断堆在那里,未能形成一股合力直指他所想表达的主题。 
 
《搜索》的主要线索瞄准了非常贴近现实的“人肉搜索”。电影迫切要对这一新兴的网络方式进行评判,未免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我们毕竟离这个新兴的网络事件太近,难心看清它的全部。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电影采取了一种非常简略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把“人肉搜索”看成是一种有着利益关系的人的刻意为之。电视台节目制作人陈若兮为了节目的轰动效应,策划了一起公交车不让座事件专题节目,为了扩大反响,她添油加醋,点火起哄,让网络推手,在网上推波助澜,自己亲自上阵,撰写文章,延伸人肉搜索的线索,甚至违背新闻道德,压制了当事人的道歉声明。而叶蓝秋的工作对手唐小华,则在网上匿名披露叶蓝秋的身份,公司老总之妻出于叶蓝秋与丈夫的暧昧之情,又打电话向电视台捏造虚假的叶蓝秋是小三的信息,可以看出,影片里把人肉搜索的主使者,定性为有着与当事人关联着利害冲突的特殊阶层,完全是一种有意识的作为,这无形中就把人肉搜索转化为一种利益工具。而实际上,“人肉搜索”之所以成为网络的一种重大群体性事件,可能恰恰它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因为很显然,像电影里的局限于同一城市里,与当事人有着利害关系的人肉搜索团队,恰恰不可能制造出新闻事件的轰动,也是违反网络热门事件的基本规律的。现在陈凯歌在电影中煞有介事地把一起不让座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矛盾纠葛,就像他在《无极》中,把一只馒头放置在一起血案的起点与诱因一样,完全给人一种小题大作之感,把庞大的叙事,归因于一个并不能诱发蝴蝶效应的小事件,再次使《搜索》走上一条陈凯歌的设置故事失真的败笔覆辙。 
 
《搜索》的用意是直指“人肉搜索”的危害,但是,电影并没有沿着这一单一的核心主题,建立因果关系的逻辑线,电影又偏偏加入了叶蓝秋身患绝症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叶蓝秋最后的自杀而亡,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她不久于人世,而弃世寻死,可以看出,电影的核心主题即人肉搜索,并不是导致人物叶蓝秋结局的最终原因,也就是说,电影开始时气势汹汹地设置了一个“人肉搜索”的主题,但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动因,变成了另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实际上,对叶蓝秋而言,在她身患绝症之后,她已经看透了世事,人肉搜索所带来的负效应,应该不至于对她产生任何的影响,甚至可能足以抵消世事舆论加载在她身上的压力。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叶蓝秋亟欲化解的压力,始终不是人肉搜索,而是死亡的阴影,她搬离原来的租房,她去跳蹦极,她去看日出,都是想体验一下生命的感受,这是与她的死亡阴影相联系的,而根本不是人肉搜索给予她的压力。电影在这里偏离了它前面轰轰烈烈营造出的指控的方向与路径,而转到了一个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去完成整个生命的自我完善与发现。 
 
因此,叶蓝秋的绝症让影片的“人肉搜索”主线,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因为网络毕竟影响的是人的意识,而不是人的肉体,现在叶蓝秋是肉体之伤,只要抛开网络,就可以完身而退。电影在后半部分,实际上,已经转换成一个生命将逝的人如何看待生命的问题。为此,电影生拉硬扯地为叶蓝秋配置了一个男人,让这两个人体验了一段绝唱的爱情,只是这段爱情牵强附会,生硬造作,充满了极度的虚假。影片为了让这一段七天的短暂爱情拥有说服力,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仍是漏洞百出,它的存在,只能在胶片上,而不可能在生活中。影片里交待,叶蓝秋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因此她几乎如孙行者一样,没有任何社会背景,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孤身一人生活在城市里,随便遇到一个男人,仅仅因为这个男人在街上与人抢夺手机,便认为他会打架而雇佣了他。可以看出,电影为了让这两个人接近,又插了一段杨守诚抢回手机的戏,因为这手机里有他与女友的艳照,这电影如果将这一线索发展下去,那么,就将走上一条与“人肉搜索”并驾齐驱于网络的另一个重大事件“艳照门”的路径了。这样,叶蓝秋雇佣了这个仅仅会打架的男人,但她知道他有女友吗?知道他抢手机,是因为手机里有她女友的艳照吗?就是这样的陌路相逢的男人,叶蓝秋竟然信任有加,把一百万元打入他的卡中,而让他去陪同她一起去跳只有私密者才能感同身受的蹦极,又让他陪同去看日出。这些情节,与其说是电影的一种创造,倒不如说是对传统爱情套路的袭用。我们有没有觉得,叶蓝秋在临死之前雇用一个男伴,是王朔的“三T公司”的翻版?有没有觉得电影里这段情节,恍若有着《非诚勿扰》的影子?后来那段到湿地去看日出的镜头,我们有没有觉得太熟悉了?看大海,看日出,是电影中最俗套的浪漫。前一度时期由张杨导演的《飞越老人院》中,其中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的最终理想,也是到海边去看日出。叶蓝秋与杨守诚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爱的交集,只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但是,这种本身就是疑点百出的关系,竟然能发展出爱情的火花,实在令整个电影虚假丛生,电影的偏题也已偏到爪哇国去了。 
 
不错,是有人为叶蓝秋与杨守诚之间的人为制造出来的感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这只是电影的做假的产物,试想,在真实的生活中,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人,是否还像电影里那般容光焕发?电影里制造的爱情,剔除了生活中真实磨难的残酷与不忍卒睹,根本无视病魔导致的人的肉体扭曲,将一个健康的演员身上焕发的健康活力,移植到一个行将就木的角色身上,来诱导观众将对明星的追捧化作对角色的喜爱,从而形成电影里越是死亡越是煽情的俗套模式。实际上,生活中灭顶之灾的打击的可怕与残酷程度,使这种悲惨的生存根本就与浪漫绝缘。《搜索》的虚假由此可见一斑。明白了这一点,杨守诚在心理上抛离多年被柴米油盐浸泡的女友而倾心于并不健康的叶蓝秋,便是编导的刻意而为,已经没有多少真实性与合理性庇护左右了。 
 
值得注意的是,《搜索》的矛盾与事件的发生,完全是通过一种概率非常小的偶然而衔接的,当然,戏剧创作并不排除偶然性,但是《搜索》的偶然性造成了一段段几欲断流的尴尬状态,比如说,公交车上叶蓝秋不让座,恰恰被车上的电视台实习记者杨佳琪拍下来,而杨佳琪的表哥又因为追抢手机,遇见了叶蓝秋,从而被她雇佣;叶蓝秋伏身在沈总的肩膀之际,突然之间沈妻就闯了进来,引起误会;而沈总的另一个女秘书唐小华又与杨佳琪是发小,于是引发了沈总诱使陈若兮上钩的事件发生。可以看出,影片里的戏剧冲突圈,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人物关系网中,而引动这个网络联动的,又是一连串小概率事件,整个电影不是由着生活的必然规律驱动着人物的进程,而完全是编导越俎代疱地拨动着人物的碰撞与性格发展,而这正是陈凯歌电影常常失之于生硬与造作的原因。由此看出,陈凯歌似乎始终是绷着一根弦,让人物按照他的意图,阐述着他所想表达的意念,使得他的电影里缺少原生态的生活再现。 
 
影片里的虚假关系,同样体现在沈总与他的妻子之间。应该说,这两个人生活了十多年,但从影片里的两个人物一出现,就处于一种互不知根问底的暗斗之中,完全没有一点夫妻的默契精神。沈妻的所作所为都是莫名其妙的,她时而理智通达,时而又是泼妇一样,实在难以想象,她向电视台打电话说叶蓝秋是小三对她有何好处。而同样看不出,她与陈若兮接触想达到什么。这个人物在影片里成为一个庞大体系的貌似真实的巨无霸,她独立存在,却没有融入到影片里的关系中,反而撕扯着人物的关系,而这种局部的撕扯与性格破裂,恰恰是整个电影里的人物破碎的一个典型突出部而已。在影片里,不可推敲之处,比比皆是,包括观众业已提出的,沈总为何能够借一百万元给叶蓝秋?而叶蓝秋明明在获得了感情的慰藉,为何又弃离人世?她有何资格处理她借人的一百万元?况且她又没有用这钱去自救,反而以自杀结束生命。如何解释这期间的性格合理性?这种只顾及大处的意念说教的结构完整,而放弃生活化的表现,可以说是陈凯歌近年来电影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症候。对陈凯歌来说,他今后要做的,是放弃庞大的包袱,回归简洁的真实,不然的话,他的电影只能让他自己及观众一同迷失在他的食之无味的迷宫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