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岁岁清明》:抗战不是拯救浅薄的筐

(2011-06-29 18:47:26)
标签:

影评

岁岁清明

娱乐

《岁岁清明》:抗战不是拯救浅薄的筐 
 
 
《岁岁清明》很像是一部浙江省出资拍摄的宣传茶叶的影片。请来的导演肖风,是张艺谋的同学,算得上是第五代摄影师、导演。 
 
肖风当初出道拍摄的影片,有与张艺谋合作的《一个和八个》,同样的摄影师,张艺谋俨然成了第五代的领军人物,而当时与张艺谋滚打摸爬的摄影系同学,至今依然在制造一些缺乏反响的影片,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第五代群体的巨大的分化与落差。 
 
《岁岁清明》也是由肖风拍摄的,但这一部影片里,大片大片缺乏层次的绿色的画面,再加以一个浅薄的故事,令整个电影缺乏第五代导演刚刚出道时刻意追求的厚度与力度,可以说,第五代以叛逆的标心立异冲上影坛,但在中国电影圈里奏响第五代的最后的绝响的时候,我们依然看到,第五代回复到了中国电影屡见不鲜的浅薄中去。第五代导演就像走了一个圈,当初的他们,力图迈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电影制作轨迹,但转了一圈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当初。 
 
《岁岁清明》这样的电影,应该正是张艺谋当年在电影学院里加以嘲弄的那一类松松垮垮、不痛不痒、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但却愣是倒人胃口的平庸的国产片。其实将这个电影与张艺谋过去拍摄的电影进行一次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张的影片的一种庸俗化与简单化。 
 
《岁岁清明》有三段故事,第一段故事,是一个乡姑与一个城里少爷的故事,在影片造作而刻意的镜头里,村姑对少爷展开了怀春的想象,也铺垫了整个影片里的情感基调。村姑与少爷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而不是强烈的冲突,而这种关系,在张艺谋的早期电影里是完全不存在的。在《红高粱》中,我们看到,真正的活力在民间的环境中,来自于民间的“我奶奶”,不可能对权贵阶层中的人男人产生任何好感,而只有轿子头的强壮体魄才能引起她内心的欲望的波澜。在《岁岁清明》中,少爷是弱不禁风的,但偏偏很得村姑的喜爱,可见,第五代导演从《红高粱》那里,突然转换了一个审美风格,开始对白面书生心仪起来。为什么会走到这里?当年的《红高粱》对野性的呼唤,就像过眼烟云一样,并没有在中国电影里留下任何痕迹,多少年后,《红高粱》里对权贵的破坏欲,对缺乏生命光泽的上层男人的抨击,都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今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村姑对权贵阶层的迫不及待的靠拢与没有缘由的喜欢。《红高粱》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阶级斗争理念的最后的回光返照,而今天的电影里,我们终于看到,电影的中心主体,已经彻底地依附到对权贵的维护与礼赞的层面上去了。如果说这是肖风在《岁岁清明》这部影片里的偶一为之,我们还显然低估了第五代导演批判意识的缺失,仅仅是一个个案的行为,其实我们对照一下张艺谋在《英雄》里推出的一种虚伪的维护权贵的理念,便明白,第五代的核心人物同样没有避免走上这条集体背叛当年群体意志的道路。 
 
在第二段故事中,我们看到少爷已经娶了新媳妇,村姑虽然很失落,但是村姑在这部电影里是崇高的,主动牺牲自己,帮助少爷夫人怀上孩子。而少奶奶竟然要把村姑纳为小三,为少爷传宗接代。这里边围绕少爷而存在的太太与村姑,处在一种多么和美的世外桃源之中啊。而我们看看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们看到,老爷的妻妾们,是充满着势不两立的尖锐矛盾,相互倾轧,直争得你死我活。而到了《岁岁清明》里,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村姑与少奶奶是可以达到缘于“爱的奉献”的和谐境地的。然而,这个影片里的融融乐乐的乡村,只能是电影里制造出的一个虚假的梦,不知为什么,第五代在转了一圈之后,竟然达到连对基本的现实的严酷性都视而不见的程度,转而心甘情愿地炮制这种当年的他们弃若弊履的虚假模式。 
 
第二段故事,如果与《红高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在挑战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在“我奶奶”与“我爷爷”的疯狂爱情中,夹杂着仇杀的血腥,但这一切,都在第三段的抗战的光环中得到了全部的原谅。《岁岁清明》中的第二段故事,我们同样看两个女人对侍候一个男人所达到的默契,同样与今天的道德观念是难以合拍的。如果电影没有一个破坏性的结尾,那么这种一男二女的关系,则是妻妾成群的另一种翻版,只不过电影把这种丑恶关系用一种两个女人你情我愿的虚假胸襟进行了美化。于是,电影在设置出这样一种违悖当今道德准则的人物关系后,不得不依靠最后一段故事,来进行一次欲盖弥彰的注意力转移了。 
 
《岁岁清明》的第三段故事,核心就是少爷成了一个抗日英雄,宰杀了上山品茶的日本军人。其实这一段情节,很难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影片中的少爷看似手无搏鸡之力,他为日本人当翻译,把日本军人请上山来,他应该知道,这些日本人会给山林中的村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幸好电影里的日本人没有对村姑施以毒手。而少爷又是如何杀了那几个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人?这一切虚化略写的情节,恰恰使电影再一次滑入到浅薄与轻松的氛围里,与整个电影弥漫着的简单化倒是相当的合拍。因为有这样的嘎然而止的英雄的终结篇章,前部分中弥漫的危险的二女侍一夫的对道德挑战,顿时被略而不提,可以说,最后的英雄壮举,摧毁了前面段落的对道德准则的出轨。从这里可以看出,抗日元素的加入,与其说是一种对英雄塑造的需要,倒不如说是对越界行为的拨乱反正。正像《红高粱》,它的核心企图就是讴歌与美化野性的力量,但如果没有后面抗日元素划上休止符,那么,这部电影便不可能拥有一个道德的对等的砝码。同样,《岁岁清明》中,如果没有最后少爷的消灭鬼子之举,那么,前面段落里两女奉献一个男人的道德挑战,便难以获得一个响亮的露脸发声的机会。 
 
可以说,《岁岁清明》里的最核心的情节就是第二段,这里移用了一个流传在种茶人中的奇特习俗,就是一个女孩“给别人捂过茶,自己就不生儿子”。而村姑为了少爷与少奶奶,就作出了这样一种隶属于习俗范围里的“牺牲”。这是影片的眼。影片借此展现了一段真假难辨的民间风俗,以此凸出女人的那种为我所爱、无怨无悔的高标风范。但是这一段情节注定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电影便又轻飘飘地安上了一个破绽百出的抗日主题,使得整个电影完成了政治主题对道德主题的超越,从而成功地掩护了电影最核心的基础情节里的“道德出轨”胜利大逃亡,逃避了有可能加诸于电影的诸如美化小三、呼唤多妻制的责难。正因为电影里的抗日元素仅仅是一种拯救式的收尾效用,所以它没有多少细节,没有多少前因后果的交待,匆促之间,就成全了少爷的英雄形象,而这里的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却处于一种严重的薄弱状态。因此,抗日元素临时救急,意图挽救电影主题的偏离,但这种生硬的突兀的结尾,却无法拯救整个电影的浅薄与空洞。 
 
《岁岁清明》里采取的视角,始终是以村姑的眼光展开的,她所看到的视角盲点,恰恰是电影里镜头的盲点,比如少爷杀死日本人,因为村姑没有看到,所以电影也没有表现出来,这使得整个电影,带有一种强烈的单视角的狭隘感,也限制了电影的丰厚性。一部电影如果局限于单个的观看视角,而放弃对社会场景的全景式介绍,这样的电影能否达到一种丰厚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岁岁清明》这个电影来看,它无疑造成了整个电影的单薄与浅显。而这样的电影,吸引观众走近电影院,显然是相当的困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