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6、27日载:《敏感事件》毫无惊悚可言
					
											标签:
																				
                            影评敏感事件娱乐 | 
					
《敏感事件》毫无惊悚可言 
2011-06-27 
 
 
《敏感事件》剧照 
 
  ● 
 
  《敏感事件》这部国产片引人注目的是,导演是美国人吉尔 
 
  《敏感事件》表现的一场事关网络视频的冲突与纠葛,也使电影完全可以避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解析。从这个意义上说,《敏感事件》里面中国文化的含量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把《敏感事件》放在多如牛毛的美国电影之中,也会觉得是一部平庸无聊之作。 
 
  《敏感事件》通篇瞄准的就是网络上直播的虚拟绑架事件。网络自从流行以来,便成为犯罪的绝佳场所,好莱坞电影对网络凶手案自然不会放过,在好莱坞不入流的电影里,不乏那些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犯罪场面的影片,《敏感事件》几乎就是一部在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的网络犯罪题材。 
 
  但是,影片表现的网络直播绑架案件本身缺乏可信性。在影片里,网站是作为负面形象而出现的,为了吊人眼球,网站负责人编造了血腥的绑架案,吸引公众的注意。 
 
  在这个电影中,网站直播的绑架案,成了社会公众都关注的事件。但网络视频,毕竟还面临着收视者是否选择的因素,不可能达到人人瞩目的地步。而在电影里,整个故事情节立足的基础,就是网络上的视频,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只要把视频一放到网络上,立刻引起万众聚集,包括影片里的警察,也能够对视频进行不间断的跟踪。这种缘自于对网络视频力量的夸大才能够成立的故事,让整个电影建构于一个空洞的平台上,也使整个电影故事情节的核心非常不牢靠。 
 
  本来,影片是想对网络的吊人眼球术进行抨击,但这种抨击,显然没有找准位置,它虚拟了一个网络上并没有先例的事件,然后对这个事件竭尽渲染,最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堂吉诃德与风车在战斗一样,看完电影,只有一种空洞的无聊之感。 
 
  此外,这个电影里的悬念因素根本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影片表现了网络公司编造的一个绑架事件,吸引网友的注目。冯远征扮演的中年诗人,迷恋于被绑架女罗小霓,于是,只身来到现场,打昏了协助罗小霓造假的其男友,使一起虚假的网络绑架事件,弄假成真,变成了一起无中生有的杀人事件。冯远征从一个视频粉丝的身份,意外地升格为一个杀人犯(当然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罗小霓的男友受重击后,并没有死去)。从这样的设定来看,冯远征与罗小霓的性格上都没有设计任何悬念,都不存在隐秘的不可预知的情节,影片中的这两个人物,根本不具有性格的碰撞基础,也没有什么内在的秘密要揭开。所以,整个电影里几乎看不到什么悬念,一部冗长的电影,就成了两个人的一目了然、空洞无物的独幕剧。 
 
  同时,电影在人物刻画上也相当生涩。 
 
  虽然导演是美国人,但整个电影的风格,却像是欧洲电影,故作高深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根本未采取好莱坞电影那般,把人物放在激烈的交锋状态中去展现人物的潜在反映,因此,整个电影看上去带着一股生涩的滋味。而电影在镜头的处理上,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可以感受到导演处理得相当窘迫与呆板,之所以这样的原因,还在于导演在人物刻画上放弃了深度努力,导演显然对电影里的中国面孔没有掌控的能力,他不敢施加于角色以更多的东方元素,于是只能在这样的影片里,凭着他的西方文化里的想像,给予影片里的角色以最通常的面容设计,因此,电影里的人物如冯远征的所谓性格扭曲变态,罗小霓的那种绝处逢生的心计,都给予了无创意的描画。而这种表情在我们看来,却是一种完全的格格不入、不在状态的错位感。 
 
  影片定位于惊悚片,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惊悚而言,平淡无味的人物,苍白空洞的语言,以及呆板生涩的镜头调配,都使整个电影徒有生猛表象,却无法掩盖本质上的无聊与无趣。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