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新快报》5、11扒了《地道战》的旧评

(2011-06-05 07:28:34)
标签:

地道战

娱乐

 
已经发现《新快报》第二次擅自扒稿了。
五月十一日刊发的《地道战》一评,是当年为新浪娱乐抗日胜利纪念日所写的抗战电影综述评的一部分。
查了一下,是2005年写的。
 
 
 
 
 
 
 
镜头流畅纯熟 故事结构严谨

为什么《地道战》百看不厌

http://www.ycwb.com/ePaper/xkb/res/1/121/2011-05/11/B10/res09_attpic_brief.jpg
http://www.ycwb.com/ePaper/xkb/res/1/121/2011-05/11/B10/res11_attpic_brief.jpg
  ■摄影机将地道  表现得曲径通幽

  《地道战》镜头的流畅纯熟、节奏之间的把握酣畅,堪称电影技术的典范,这也是它之所以具备了百看不厌的质量的原因。 

  在电影技法上,本片采用横向移动的镜头,与剧中人物的移动采取同步运行,使得镜头十分具有动感。另外,在《地道战》中还注重用一个特写镜头拉开到全景,起承转合下一章回。影片中表现老钟叔发现鬼子进村、前去敲钟的场景,镜头采取摇晃不定的跟拍方式,杂以脚步移动的特写,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紧张感。

  视角的运用,是本片的又一个特别的地方。比如传宝被妹妹叫去看妇女们挖的地道时,首先是妹妹钻进了地道,然后从门外进来,接着是传宝也下去试了一回,但电影并没有让镜头跟着传宝深入地道。对地道一直不以为然的牛娃,受到感染,也钻进了地道,这时候摄影机才跟进到地道里去,让观众一起与影片中的牛娃感受曲径通幽的神奇。

  影片在故事结构上,遵循着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小到壮大、从收缩到反攻的这种进步过程,戏剧冲突围绕这种主题,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影片在开头的时候,交待出老村长负伤回来,在牺牲前,留下了“论持久战”的嘱托。电影像这种类型片所习惯采用的那样,首先通过村长之死,交待出“黑云压城”的窘困状况。紧接着,鬼子扫荡,直接用视觉表现出严峻的形势,在这样的前提下,电影把地道的重要性烘托出来,从而合理地说明了地道战的必要性主题。 

  像所有的老抗日题材影片一样,影片中的战斗是始终回避表现战争的残酷的,甚至,我们很难看到我方战士的死亡。影片在表现民兵们与鬼子战斗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死亡的阴影,片中的鬼子几乎如行尸走肉一样,在镜头前,呆若木鸡,听任宰割,这使得影片中的战斗部分充满了喜剧的味道。正是这样的影片,给当年的儿童们形成一种战争有趣的感觉,也让包括王朔在内的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习惯以玩打仗来满足对战争的兴趣。(红警苏红不懂爱)

  评论

  人民战争———高,实在是高!

  把《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和《地道战》一并重温了一遍,忽然就理解了《地道战》最后的那句话: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这些电影其实都拍得相当精到。 

  因为当时的人们,人人亲身经历过那艰难的岁月,所以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却隐含着无限的张力,这不是现在的年轻演员能达到的,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期,没有那样沉甸甸的感触,单纯的表演,无法表达那样深刻的内心体验。

  而从艺术表现来说,这些黑白电影,拍摄手法到现在看来也是精良考究的,还有配乐,民乐、戏曲、大合唱,在表现着饱满的中国民间特色,这又与上世纪3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同,虽然,上世纪30年代也出产了无数经典的黑白片,却相比之下,少了很多广泛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不够恢弘。

  这些黑白影片,早已经达到某种不可超越的高度,从历史意义来说,从文艺表现力来说,都是。

  自小喜欢看《地道战》,最喜欢便是结尾处,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出现在敌人面前。看着一滴滴小水珠,渐渐汇聚成一片汪洋,总有种感动,是的,在战争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贫富,其实都只有一个名字———人民! 

  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荣耀,属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 

  还很喜欢那段女民兵在地道里与日军战斗的场景,还想起那部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女人,在战争面前,每一位,也都是捍卫自由和理想的斗士。也正是因为这句“女人能顶半边天”,现今中国女性的地位,其实已经上升到某一种高度,也早已超越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定义。

  (迷路的埃及猫|记住)

  注:“高!实在是高!” 是《地道战》的经典台词。

  集体回忆

  穿帮镜头

  令人会心一笑

  结尾处大反攻,《地道战》主题曲响起后鬼子的队伍在村口平原道路附近乱作一团,几个鬼子和伪军中弹倒在路边,两名日军军官骑马在路上进退不得,这时附近发生爆炸,一名日军军官的马受惊向后转身,马蹄重重踏在屏幕左边一个躺在地上扮死人的演员脚上,演员本能地向后缩了一下腿。

  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挖一个地洞

  阳光是轻的:

  小时候超级爱看的电影!我从小就喜欢枪。电影里的枪战很吸引我的。之所以吸引我更是因为,枪打得巧、打得妙,不是和强大的鬼子正面拼抢,而是利用掩体来打击入侵的敌人,其中的智慧令人拍手叫好。

  

  彼岸蔷薇:

  上世纪50、60年代的电影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即使过了半个世纪,放到人们的眼前,依然可以像看一部熟悉的新片一样沉浸在里面。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老一辈艺术家表演的魅力,也许还是那个时代的魅力。

  

  minton 

  那个时代拍的战争片太经典了,进了冉庄地道,嘴里一直哼着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地道战》,顿时胸中涌起杀鬼子的劲头。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