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乞儿》:国仇家恨主题的生硬搬套

(2010-03-17 18:06:13)
标签:

苏乞儿

杂谈

 《苏乞儿》:国仇家恨主题的生硬搬套

 

《苏乞儿》:国仇家恨主题的生硬搬套

 

 

袁和平导演的《苏乞儿》,看完之后,我立刻觉得,这编剧是不是《霍元甲》那个编剧啊,查了一下,果然是同一个人(杜致朗,是一个女性,难怪,影片开头部分那场战场戏里的人物对话,写的如此孱弱,犹如儿戏与小女孩过家家一般)。

 

香港电影的沦落的最大标志,是香港电影丢失了他们的世俗与幽默,而向大陆电影的字正腔圆看齐。

 

苏乞儿这样的角色设定,在《醉拳》等影片中的形象定位,都是一个来自于江湖的富有幽默风趣的角色,但现在这部电影中,这些港片中信手拈来的幽默风味都不翼而飞了,而为苏乞儿增添了许多苦大仇深的背景设置,一句话,现在的苏乞儿失去了豪侠的风范,而多了阶级斗争中人的声嘶力竭。

 

在《霍元甲》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原来习惯的霍元甲被强制性地纳入到国仇家恨的冲突中去,全家遭遇到灭门,自己意志消沉,在一个女人的精神鼓励下,重新站立起来,最后与一个外国来的势力——日本武士进行了最后的搏斗。

 

这样的故事框架,完全地移植到了《苏乞儿》中来,使得《苏乞儿》整个电影带有一种强调的俗套味与模式倾向,看了开头的情节发展,就基本可以知道整个电影的情节走向。

 

而支撑电影的情节发展的港片的拿手作料——幽默与搞笑风味,在电影里却不概不见了。港片的那种信手拈来的调笑风格,打造了港片的奇诡的节奏,与它的出人意料的戏剧化效果,但在《苏乞儿》中,所有的人物都板着一个面孔,而人物对话都是波澜不惊的常规俗套的累加,像苏乞儿妻子在影片里的存在,完全像是念着一些书面语强烈的台词,人物没有自己的性格起伏,完全是一个平面性的简单化的人物,也缺乏深邃的性格内涵,自然无法产生电影必然应该有的命运悬念。

 

在撇开港片的戏剧化的搞笑风格之后,电影里的主题,被硬性地梳理成单调的两个版块,而令人失望的是,电影编导懒得在这两个板块之间进行打通,使得这两个板块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拼凑起来的。

 

这两个版块,前面是家仇主题,后面是国恨主题。

 

这也许是大陆电影模式的一种共性主题,甚至在“红高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主题的演绎。在《红高粱》中,我们看到电影大张旗鼓渲染的是家仇主题,我爷爷成功地完成了对情敌的杀戮,获得了自己的恋人。这一家仇主题,实际上是违背了道德与纲常理念的,但是它成功地把这一家仇的暧昧性放在了国恨的大前提下,使得这种家仇的非正义性得到了原谅。

 

而在《苏乞儿》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策略。在影片里,家仇的主题,实际上,反映了苏乞儿对复仇的反思过程。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好兄弟袁烈杀死了,自己也几丧敌手,在这样的时候,苏乞儿面临的是一种复仇的主题。于是整个电影就是正常的武侠情节里大同小异的发展路径——苦练武功,练成高手,出山报仇。

 

于是,电影在家仇段块中,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苏乞儿这样复仇的情节进程,这样的套路,基本是旧武侠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但显然电影还意图用现代的观念对苏乞儿的这种旧有思路的重演结构方式进行某种深刻的反思,于是我们看到,电影里的苏的妻子,一直挣扎在这种复仇的怪圈中,但是她无力阻止男人们这种一启动就无法终止的价值处置方式——电影里,苏乞儿的父亲杀死过袁烈的父亲——从而产生了袁烈的复仇——形成了苏乞儿的复仇。

 

这种复仇的怪圈,终于在苏乞儿的报复中,划上了一个句号,而实际上,这样的怪圈,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因此,这种复杂的怪圈在苏乞儿成功地划上句号之后,并不能为电影安上一个合理的结局,因为电影里始终有一个苏妻的角色存在,对这种复仇的陈陈相因表达过人道主义与人性化的质疑。比如,其妻对苏乞儿说,你的心中有两个对手,一个是袁烈,另一个是你自己。其实苏乞儿心中的复仇炽焰,在妻子看来,是他的另一个敌人,所以,在家仇段落里,苏乞儿始终因循的是一种旧的思维模式,进行自己的生存方式的展示。这使得苏乞儿的形象是不够完备的,于是,电影就必须像《红高梁》一样,必须有一个国恨的主题,来把他拔高,来原谅他的家仇段落中的狭隘成分。

 

于是,电影在家仇段落告结后,又凭空地插入了一段苏乞儿勇斗外国大力士的为国争光段落。而这一个段落,电影里虽然安插了一个苏乞儿上半段出现过的兄弟,作为贯穿前后两个段落的引子,但这不足以使后段落融入到前面的情节逻辑中去,实际上,在前面苏乞儿成功地复仇、杀死袁烈之后,已经没有最终对手了,或者说整个电影已经完全了自己的逻辑进程,这时候,电影里又凭空地另开辟了一段情节空间,而这个空间,与前面的故事情节,基本没有情节的粘连与相关,但电影不得不借助于最后的“国恨”主题,把电影里的人物拔高到一个更高的无可置疑的主题上去,来掩饰苏乞儿在前一个主题里的尴尬定位——复仇只意味着是一种暴力的重演,而不意味着人生信念的正确。但在最后的一个段落中,我们终于在电影里提供的英雄壮举中,确认了苏乞儿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就是《苏乞儿》在抽离了港片的幽默与情趣化的叙述化后,而导致的不得不借助于精神上的无可挑剔的身份而导致的正剧化的倾向,也让苏乞儿陷入到一种英雄的程式化模式里。在这样的主题意旨的概定下,电影里的叙事趣味便丧失殆尽了,整个电影看下来,就是一个空洞的硬梆梆的故事,以及那种概念化的非人间真实存在的情感关系。周迅在影片里的台词化腔调,加上她的千篇一律的表演,使这个人物基本没有什么深度,而周迅最为擅长的对游走在正邪边缘的表演天份,在影片里基本没有施展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