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直把孔子当孙子

(2010-01-29 18:44:54)
标签:

孔子

胡玫

周润发

娱乐

 

 

《孔子》:直把孔子当孙子

《孔子》:直把孔子当孙子

 

 

2010年的今天,如何表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胡玫编导的《孔子》本来应该给我们带来一种新鲜的视角,掀起一股发人幽思的大脑风暴,但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们却深切地感到,整个电影在内容立意上是相当陈旧的,表现手法也因循着大陆电影通行的不紧不慢的风格,在情节的营造上,也是白开水一般的平铺直叙。

 

我们看到,影片的编剧恰恰是《孔子》的导演胡玫。一个从未涉足过影视剧本创作的女导演,专门为孔子编写了一个剧本,从剧本的内容来看,导演是作了深刻的研究的,但导演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孔子的历史事实,却没有从中提炼出一种深刻的影响中华文明近千年的本质上的精髓。

 

不管孔子思想在二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如何起伏沉浮,褒贬纷争,难以定论,但毕竟孔子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到中华文明的本质,反映了孔子思想有着与这种文明内在的肌理上的合拍。

 

作为一部反映孔子影响到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生存实录的电影,有必要在这方面作出深入的探讨,至少在电影里必须说明为什么孔子思想在华夏这个土壤里能够得到壮大滋生,成为插在这个民族文化里的最主流的文化支撑。

 

但电影恰恰无意于在这方面作出努力,而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事件的零打碎敲的罗列上。因此,整个电影可以说没有一个核心的事件,没有一个逻辑性的因果关系线索,更没有条件去刻划出一个生动的形象来。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电影用有限的镜头,表现了孔子留下了一部书,那就是《论语》,但是,真实情境下的这部《论语》恰恰是不是孔子所作,而是他的弟子记录下的老师的言行。电影意图在这里表现出孔子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并突出了《论语》一书的重要意义,显现出电影也试图反映出孔子的后延影响,但是,影片采用的这样的说明手法,恰恰违背了孔子的“述而不作”的风范。

 

电影在回避了对孔子思想的表现之后,却夸大孔子在历史上的作用,使他在前半部分完全成了一个军事学家,直到最后,他的学生冉求成功地抵挡住了齐国的入侵,也正表现出孔子所具有的功利性的保家卫国的意义,却没有看到,孔子思想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架构的支撑与担当。

 

在电影的观念中,显然认为,要塑造孔子,就必须找出一些孔子具有价值的资料,而能够进入编导法眼的孔子价值的部分,就是他如何像一名军事学家一样,抵挡住异国的侵略,除掉国内的分封势力。

 

电影完全围绕此组织情节,但实际上孔子并不是这些历史上的军事大事的实际参与者与策划者,但是在电影编导这样的夸大孔子身上的军事领袖的动机作用下,孔子俨然成了一个孙子与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影片选取的几个段落故事,几乎全部展现的是孔子的军事才华。影片开始段落,孔子收留被追捕的奴隶漆弓开,几乎就是一场江湖上侠客救人的移植搬演,而之后的齐鲁会盟,孔子像诸葛亮一般,巧妙地设置出疑兵之计,粉碎了穷凶极恶的齐国的武力挟持;“堕三都”这一决策,在电影里被安在了孔子头上,成为孔子主导的一项剿匪式的军事行动,孔子在电影里还被处理成深入虎穴的孤胆英雄,最后因为齐国大兵压境,导致孔子这一计划中途流产,不得不离开鲁国,走上周游列国之途。简单化的因果关系,阐述了孔子当年的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的原因,这里面电影完全注重的是一种军事上的功败垂成,而却没有探讨孔子推行的理论,为什么没有可能在当时推行。影片的最后段落,孔子在鲁国再次受到齐国威胁的情况下,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冉求,回到鲁国,一举粉碎了齐国的大兵压境,从而为孔子终结了“丧家狗”的流浪的命运,凯旋而归,回到鲁国,也得到了盛大的欢迎。电影在此证明,只有运用孔子的军事才能,才能保全一个国家。然而,这样的孔子还是历史上的那个儒者供奉的祖师爷吗?为什么要把孙子兵法里的战略思想,放置到孔子的生命历程与思想脉络里?

 

出现这样的把“孔子当成孙子”来表现的原因,恰恰是编导在情节构思上出现的一种误区。目前电影《孔子》的结构,就是以孙子兵法指导下的军事谋略,构成整个电影的情节冲突,再在这种有限的戏剧波澜中,加进一些《论语》里的断章残句。电影编导显然知道,孔子的思想,只是一种哲学与理论,如果没有情节来给这种理念提供依存的基础的话,那么,就无法打造出电影的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所以电影编导振振有词地把孔子塑造成一个孙子一样的人物,再见缝插针地加入一些孔子的片言只语。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是一个陈旧的电影叙事模式体系下的鹦鹉学舌的产物,令电影缺乏新意,而“孔子”这样的题材,如果没有拍出新意,还不如不拍。

 

实际上,电影回避了如何表现出孔子思想这样一个复杂性的电影叙事难题,而选择了最具可视性的外在的动作性场面上来,而这样的场面,必然属于军事上的谋略类的范畴。

 

那么,表现孔子有没有更新的表现角度?其实我们不妨看看世界电影在刻划人物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创新思路,可能对我们的电影有所启发。像《莫扎特》这部电影,它是通过一个嫉妒者的对手的眼光来看待莫扎特的,电影的视角显然不具有客观的公正性,但正是在这样一种偏狭的目光时里看到的音乐家,却充满了活力,弥散着世俗的气息,同时,也具备了人性的光辉。电影正是降低了叙事的视角,缩小了观看的广度,从低角度去折射人物,反而看到了一个独到的人物形象。

 

像《孔子》这样的电影,人物完全被事件带着走,而却没有用一种核心的思想统率素材,导致电影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刻划,像开始出现的漆弓开,被孔子拯救下来,而后来却没有多少戏份。颜回、子路等等这些孔子的得意门生只在电影里说一些泛泛而谈的对话,根本没有介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在影片里,其实孔子值得反思的问题很多,比如:一个人的价值如何实现?为什么理想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他为什么仍然坚持着为理想奔波?这些思想的深度在电影里现在全部被让位于一些表面上的戏剧冲突,人物只在这样的场面里讲一些不痛不痒的对白,便敷衍了事地交待了人物的表现与反映。这一毛病,最突出地表现在南子与孔子相见的段落,影片从南子一见孔子起,就作出一副挑逗式的姿态,在孔子面前搔首弄姿,这里究竟想表现什么?表现出南子的逢场作戏的风情?表现出她对孔子的一见钟情?在仅有的没有铺垫的一场戏里,就咄咄逼人地表现出一个女性的言语出击,除了给人一种她的人尽可夫的本色外,根本很难显现出人物的真实内心情感。之后,南子在电影镜头里仅仅用一个被刺杀的镜头,匆匆结束了这一人物,那么这一人物对电影的意义何在?对于人物塑造与性格冲突又有何作用?可以看出,电影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深层次的展现与表现。既然这样,电影倒不妨跳开这种俗套与窠臼,打破目前“东一榔头、西敲一棒”的全景式结构,从影片里的一些小人物的角度,去看待孔子的行为,包括可以从漆弓开或者像南子的角度看待孔子,这样或许可能抛弃掉目前电影里的人物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与生疏,也改变现在这样普洒杨柳水的轻描淡写,可能会给孔子的形象增添一点亲和力,增添几分深度。

 

影片从技术上来讲,也把很多的镜头,浪费在走路、寒喧、鞠躬打揖这些鸡毛蒜皮、无关人物内心冲突的琐碎细节上。影片导演胡玫作为第五代导演里的一名女性导演,令人很失望地可以看出她在电影表现上的观念与技法的陈旧。尽管她执导的一些古装电视剧,由于原来剧本提供的丰富与深刻,给她操刀加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曾经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冲击,但是,她独立编导的电影《孔子》仍然让我们感到,她在知识储备上还不具备操纵这样的带有文化色彩的电影的能力,而她在如何发挥大银幕的视效努力上,也看不出有什么高超的宏大的才气。影片里的攻城镜头、交战场面,都可以看出目前大陆电脑特效的简陋与空乏,缺乏一种历史剧的浑厚与苍桑感。这使得《孔子》这样一部电影,只能成为一种浅显的连环画式的事件介绍的影片,而难以真正达到一种塑造出独特人物形象、饱含着深刻哲理的经典的素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