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的争论焦点:支那人该杀有没有错?
(2009-04-29 12:23:45)
标签:
杂谈 |
《南京!南京!》的争论焦点:支那人该杀有没有错?
《南京!南京!》自然是令过去的支那人、今天的中国人不快的。
但这种不快是否就是陆川需要的结果?
影片中那段凶悍的日本祭祀跳舞的场面,据陆川说,基本上是在《南京!南京!》开拍前就已经定下来的,影片的情节变动很多,唯有这一段,没有变更。
其实,如果我们认可这样一个结论:支那人是该杀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站到与陆川一致的立场上来。我们便会心平气和。
观众与陆川的最大分歧,就是在“支那人是否是该杀”这一点上。
《南京!南京!》令我们不快,就是因为电影证明了支那人是该杀的。
但如果我们退一步讲,退一万步讲,想一想,支那人是否该杀?
想明白这一点,我们便会对《南京!南京!》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如果你认为支那人该杀,那么,就默认《南京!南京!》中推销的理念吧。
如果你认为支那人不该杀,那么,就从《南京!南京!》中日本鬼子那一段舞蹈场面开始,发奋图强吧。
渐渐地,我似乎认同了陆川的电影叙事策略。可能他没有表达好,可能他与世界电影的主流趋向,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陆川在电影里警醒中国人,过去的支那人被杀,是有着自身的劣根性这一因素在内,而今天如果我们依然沉浸在一种虚幻的梦中,没有听到日本人那力透纸背的鼓声与吆喝声,我们依然可能面临着被杀的命运。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
揭露纳粹罪行的集中营类影片,大多数反映是的犹太人的灾难。我想,犹太人被虐杀引起人们的同情,是因为今天的犹太人在世界上地位提高了,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在各个领域也有发言权了。今天的犹太人显示了他们无可怀疑的自身价值。也就是说,犹太人今天他们属于成功者。在这一理念映照下,过去对犹太人的扼杀,就被认为是一种对价值的毁灭。
而中国人却似乎没有这样的观念。在《南京!南京!》中,堆积如山的中国人,似乎没有一种价值的映衬,只是一堆成团的肉体,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就无法如犹太人受虐影片那般,确定出一种生命存在价值的正常判断。
在犹太人遭虐的影片中,强调的是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一个“钢琴师”艰难求生存的轨迹,也强调了一种“活着就是意义”的理念。
但我们中国人似乎无法接受这样这种观念。我们不习惯在电影里强调一种对活着的追求,所以,《南京!南京!》里看不到个体生命对于活着的艰难求索的描写,也没有意识去挖掘出生命的顽强生命力。
这的确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理解程度。]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当犹太人题材影片里不容许出现“犹太人该杀”这一命题时,我们中国电影人,却大胆地挑战了这一布满雷区的领域,去探讨一下“支那人应不应该被杀”这一异常敏感的命题。
陆川之所以引发争议,正是他胆大妄为地涉入了这一片水域。
开始的不认可,就是我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这样的命题。但是,我们沉静下来,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一命题有没有错?
2、“支那人该杀”的命题是否有错?
《南京!南京!》里反映的南京大屠杀,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的确可以见证到中国人的劣根性。
既然中国艺术家不习惯去探讨灾难中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就必然要去讨论生命的没有价值与意义。
《南京!南京!》里的中国人的生命,的确揭示出了一种难堪。
首先,影片告诉我们那是一个战败了军队。有一句话,这样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日本人是胜利者,耀武扬威地进城了。在胜利的背影下,我们看到中国军队拥塞在城门口,自己人杀起自己人来。留守在南京城里的中国守军,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溃军四溢,这正反映出中国人的劣根性。
虽然影片里表现了中国军人的反抗,但却令人难堪地看到,抵抗无效后,刘烨下令“兄弟们散了吧。”之后就是中国军人温顺如羔羊,听任日本人宰杀。
陆川在电影中表现了这样一种不可理解的军队状况。在临死前,军人齐声高呼:中国不会亡。但镜头里,刘烨没有喊口号,或许他意识到,口号是不能赢得胜利的。
之后中国人那种规矩与服贴在影片里比比皆是。陆川的批判性的目光,直指那些南京城里的中国人:一间屋子里,男女老少纷纷举起手来,像中国人熟稔地使用膝盖弯曲一样,举起了双臂。一个摇头四顾的小女孩,也受自己的祖辈的影响,乖乖地作出了她无法理解的双臂上举的动作。
刚刚有了暂时的宁静,围城里的中国人便围坐在麻将桌上,开始享受中国人特有的娱乐了。过了不久,就看到一帮女人轻甩长袖,依依牙牙地吟唱我们绵软醇绵的南方戏剧了。
在死亡警报还没有解除的情况下,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娱乐与绵软无骨的艺术,在自我麻醉了。
范伟为了自我的生存,竟然向日本人告密,出卖那些保卫自己国家的中国军人。这种民族劣根性,我们可以看出,陆川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战败的中国城市中的中国人。
谁叫你打败了。打败了就要被杀。
这是铁的逻辑,血的真理。
陆川恢复了这样的一种真实,这令我们难堪,但不正是历史的真实么?
在范伟被枪毙前,范伟志得意满地告诉日本人,他的妻子怀孕了。他的脸上,布满了幸福的笑容,而这样的笑容,与阿Q画了一个圆之后那种功成名就何等相似。
南京大屠杀,陆川无疑告诉我们一个崭新的思路,就是我们一直哀哀戚戚地声诉大屠杀的悲惨与悲哀,但仅有如此,是否就会获得人们的同情?是否就起到控诉的目的?
落后就要挨打,这世上不同情弱者。这就是世界政治的万变不离其宗的铁律。
陆川用一种我们难以接受、但一旦接受了我们便觉得颇为耐人寻味的结论:就是我们在指控南京大屠杀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查找自己身上的错?有没有看到,这场屠杀中,有没有中国人自己酿成的前因?
我们习惯中南京大屠杀中看到日本人的暴行,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没有力量阻止日本人的暴行?
从内心讲,提到南京大屠杀,我总感到中气不足。
总看到慰安妇到日本去打官司,但是,这种对日本人的控诉,是一柄双刃剑,对那些中国曾经沦为慰安妇的女人来说,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伤害。我们当年为什么没有保护她们?为什么国土敞开,听任豺狼肆虐?中国人就没有责任吗?
对于中国人来讲,我甚至对那些向中国人忏悔的日本人,都感到一种别有用心的狐疑,因为在他们的忏悔中,显摆的却是他们对中国人戕害的肆无忌惮。
反思中国人身上的缺陷,就如陆川在电影中阐说的一般,可能要比南京大屠杀残酷来得更有意义。
也就是电影里角川说的那一句话:“死要比活着来得容易。”
控诉南京大屠杀里死亡恐怖,来得相当的容易,但关键是如何避免这样悲剧的再一次重演,如何更好地活着,这或许是电影里告诉我们的另一个潜台词。
如果《南京!南京!》激怒了中国人,中国观众觉得中国人不该死,那么,就应该撇除掉影片里展示出的中国人劣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突然从对陆川的强烈反胃,转而站到支持陆川的立场上来了。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我们从来没有一种意识,对苟活者是进行宽容的。那种对弱者的怜悯,可能适用于犹太人被杀害的故事,但中国人还不习惯如此。
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南京!南京!》这样的题材,就不可能被我们拿来去展现生命的顽强,而必然会走到陆川对这样的中国人的性格缺损部分进行揭露的地步。
3、
陆川让我们正视了南京大屠杀中的支那人所应担负的责任。这是南京大屠杀过去概念中没有过的新义。
承认这一点,虽然很痛苦,但并非没有现实意义。
只是我们过去对南京大屠杀的宣传中,缘于中国人习惯上的“死者为大”的传统,避讳中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们一说到南京大屠杀,便把控诉的矛头指向日本人,但陆川无疑说出了一个令我们噤若寒蝉的结论:中国人真的是那么无辜么?
在这一点上换位思考一下,我突然觉得陆川的清醒与残忍。
从一个对这部电影的极端反感者,我转而认可了陆川这样的一种选择,或许这正是因为我们民族的心态,还没有像犹太人那样、没有像西方文化中那样,纯粹地跳开民族的劣根性,而只讲生命的生存至上价值。
从《南京!南京!》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跳出一种我们习惯了的思维的方式。就是被杀中,也有我们中国人自身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激励我们中国人自强,去避免历史的悲剧的再次重演。